|
江西省南昌市青雲客航天科創空間青少年科普館,孩子們在觀察光壓傳動試驗。鮑贛生攝/光明圖片(圖片來源:光明網) |
中評社北京1月7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最近,“一平米博物館”正成為不少中小學校師生喜聞樂見的熱門打卡地。顧名思義,這是一種設在校園裡、占地極小的微型博物館。博物館藏品以這種方式入駐校園,引來學生們爭相圍觀、熱情討論、研學新知。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近年來,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以越來越多的方式有效銜接。一些學校結合自身特點,把校史館、博物館和課程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自身的館藏資源;也有一些知名博物館把展覽搬到學校,以“一平米博物館”等形式在校園落地,幫助青少年科學認識自然、探索自然。
占地僅一平方米左右的博物館,能有什麼樣的藏品展出?學生們又能在這一方天地裡獲得什麼樣的神奇體驗?如何更好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讓博物館與學校聯動育人?“一平米博物館”,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走進校園 博物館藏品這樣“活”起來
飛鳥、游魚、恐龍化石……這些往常需要去博物館才能看到的真實藏品,正在從上海科技館陸續進入當地中小學校,成為師生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走進上海鬆江四中初級中學的教學樓,一眼便能看見大廳裡的“一平米博物館”。這方小巧精致的天地裡布設著栩栩如生的標本,輔以展板,幫助同學們瞭解從恐龍到鳥類的演化歷程,還為大家澄清了一個模糊認知——翼龍不是恐龍;有著鳥類“祖先”之稱的始祖鳥卻可能不是鳥而是恐龍。
這樣的“一平米博物館”,在上海的中小學裡越來越常見。
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介紹,自2024年4月啟動以來,“一平米博物館”以博物館豐富的藏品資源為基石,融合中小學科學課標,利用校園現有空間,以“場景式、主題化”方式打造出小、微、精的特色主題式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