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6日電/法國總統薩科齊於25日開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他今年5月入主愛麗舍宮後首次訪華。薩科奇在當選總統僅半年即訪華,打破了過去法國總統當選最少兩年後訪華的紀錄,而且這次訪問與前任總統希拉克的最後一次訪華僅時隔一年。此番安排,不僅印證了薩科奇雷厲風行且“不按常理出牌”的工作作風,更表明薩科齊總統對中法關係的高度重視。
南方都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從巴黎怎樣到北京?薩科奇訪華為中國人民帶來什麼?是中國也是世界共同關注的焦點。顯然,經濟合作是薩科齊中國之行的重頭戲,此次隨同薩科齊訪華的代表團裏有來自200多家法國中小企業的高層。薩科齊此次訪華的首要目標就是與中國簽訂一系列的貿易合同,價值預計達到100億歐元。此外,在環保和中國臺灣等問題上相信也將會有很好的溝通,即使在敏感的人權、軍售等問題上,薩科齊也展現出非常友好的姿態。此前的11月19日,由法國駐華大使館、法國外貿咨詢會與法國工商會在京聯合發佈的《法國對華投資白皮書》顯示,在華投資的850家法國企業都對中國市場環境和前景抱持著一種樂觀的態度。
社論說,開放是人類社會共同成長的法則。對於任何國家而言,無論其是先進還是落後,開放並非價值上的簡單贈與或者索取,而是一種共同成長的機會。所以說,任何力量在助推中國文明成長的同時,也將得到中國經濟的反哺。改革開放三十年,因此也是世界目光漸漸轉向中國的三十年。關於這一點,薩科奇總統同樣心中有數,“中國的發展對中國和世界都是一個機遇”。
或許,對於世界上許多國家而言,中國只是一個在經濟上共同成長的機遇。但是,對於中國而言,一個開放的世界卻有著更為廣闊的內涵,處於轉型期的中國人更願將此視為改變本國歷史進程的機遇與動力。
早在一百年前,曾經有西方傳教士如此預言中國未來的局勢:若不借助外力,中國完成改革“一千年都太短”,因為閉門造車式的改造“如同在海水中造船,海風和海水不會讓這事辦成”。正因為此,有理由相信,近三十年來中國充分世界化、積極應對全球化之意義所在,不僅在於開放符合人類社會之本性,更意味著以世界之力救濟一個國家,使世界成為推動中國變革的“新大陸”。
正如2006年希拉克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提到,“有一些法國的信念能夠幫助中國繼續思考,而這些信念,就是法國啟蒙時期的理想和法國大革命的普世價值,它們將為中國走向民主和人權帶來啟迪”。最近,溫家寶總理在新加坡演講時同樣重申開放對中國與世界的意義。中國的開放不僅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中國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為中國所用。
社論指出,長期以來,在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無論是“中國崩潰論”,還是“中國威脅論”,無論其指向為何,其背後的真實是——中國不只是中國的中國,更是世界的中國。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功,以及各種訂單隨著高層訪問的紛至遝來,人們也開始留意促進中國改革進程的“內力”與“外力”是否會發生變化。
中國積聚多年的“內力”將如何演變成“外力”,以及如何避免同舟共濟的內外之力演化成一種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或許這才是今日中國外交真正需要跨越的困境。一方面,無論是價值還是技術上,後發的中國仍需要不斷吸引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另一方面,人們也開始注意到,伴隨著經濟上的崛起,中國在權力不受制約的前提下形成的有某種特徵的市場經濟,可能會改變全球市場經濟經過100多年考驗的規則。相同的憂慮還表現在,在這座夢想中的“中國大廈”落成之前,外部的腳手架是否會坍塌或淪陷。
社論最後說,改革開放三十年。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在完成經濟、社會與政治轉型的過程中,中國需要不斷從外部世界的文明成果中汲取養分。未來也將為我們見證,無論是中國、法國,還是世界,只有每個國家各取所需、各取所長,這個世界才會有真正持久的進步與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