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紀念
中國是最看重形式的國家,却在抗戰紀念上最缺少形式
牢記曆史,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口號,但在更多的時候,這四個字却僅僅只是一個口號。究竟該如何激活曆史的記憶,今天的中國人依然在爭論不休。
最新的一個例子是上海市的高中曆史教材風波。去年9月這本教科書面世,其中關于長征和南京大屠殺等曆史內容被大幅删减,一度引起廣泛爭議。一年後的今天,該版本教科書被廢止,新版高中曆史書重新出爐。在事關後人如何記憶曆史的教科書問題上,竟如此視若玩笑,部分中國人對曆史的態度可想而知。
非逢十周年的抗戰紀念,在中國似乎屢屢被冷落。即便是“七七事變”70周年,我處在千人紀念大會現場,依然感覺形單影只。國人最爲看重的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從1985年開始的每年12月13日,2000人聚集的現場,怎能支撑起30萬人死難的重量?
環顧世界,從近鄰韓國日本,到中東的以色列,乃至曆經兩次世界大戰浩劫的歐洲,無論身處何種逆境,遭遇何種磨難,經濟如何困苦,國家級紀念曆史的活動都開展得轟轟烈烈。在廣島和長崎,每年紀念原子彈襲擊時,都有5萬多人集會,日本首相不遠千里出席。
許多中國學者樂于把對日索賠、受害者援助、抗戰研究等作爲抗日戰爭遺留問題,却忽視了最爲重要的國家級紀念活動。召開國家級紀念大會,全國鳴警報,降半旗,國民肅立默哀,這理應是對曆史的最好紀念方式之一。可是不少國人,甚至一次都沒來過北京城幾十里外的盧溝橋和抗日戰爭紀念館。
人類需要宏大的儀式來表達內心的感情,因爲只有滲透心底的紀念,才可能避免曆史的悲劇重演。中國是最看重形式的國家,却恰恰在抗戰紀念上最缺少形式,這實在令人尷尬。
有人認爲中國應該設立“國耻日”、“公祭日”,但却對紀念內容只字不提。其實中國不是沒有抗戰紀念日,而是在紀念日很少舉行紀念活動。1951年,中國規定9月3日作爲抗日戰爭勝利日,每年全國人民都應該紀念。但事實上,數十年來,全國規模的紀念活動十分鮮見,民衆中知道9月3日之意義者更是寥寥無幾。如果沒有紀念內容和紀念活動,再好聽的名字,都沒有實質性意義。
抗日戰爭是中國和世界的共同遺産與共同記憶。在抗戰結束62年後,在紀念“九一八”事變76年的今天,許多人還在爭論哪一天舉行紀念活動更適合。此時,硝烟散盡,英雄遠去,惟有烈士墳前的荒草一歲一枯榮。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