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路線圖之三
從軍地聯手到開放合作
報載,為支援駐軍部隊人才隊伍建設,上海市委、市政府協調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10所著名高校,為部隊培養急需人才;江蘇“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今年首次接納部隊參評,為部隊148名拔尖人才提供了資助和機遇。
這兩條消息著實讓部隊官兵感到振奮。一些高學歷人才也從中尋找到了繼續發展的平臺。總參某研究所通信工程專家姚富強教授說,人才在成長期內也是易碎品,稍有耽擱就有可能失去機會,軍地聯手培養軍事人才,可以增加機會,少留遺憾。一位將軍也表示,利用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提高我軍人才培養效益,體現了開放性的人才培養原則。
開放性,同樣體現在軍地聯手培養人才也有多樣性上。總裝與方正、聯想等一批國內知名IT企業組建“科技擁軍聯盟”,推動民用技術向部隊轉移,加快軍隊裝備資訊化建設。一些高學歷幹部發揮所長,充當軍地之間的橋樑,也加快了自身成長進步。北京軍區某集團軍防空旅聘請2名院士、5名高級工程師當顧問、帶高徒,與6所院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在6家科研院所和生產廠家建立人才培訓基地。這一探索形成了“院校學知識、基地精專業、專家教高招、崗位練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
開放性,還體現在國際合作中。全軍派遣留學生數量逐年增加,先後向30多個國家派遣軍事留學生1700多名。從2004年開始,又啟動了部隊師旅主官出國考察培訓,目前已有200多名師旅主官先後出國考察培訓。這些師旅主官中有不少人本身就是碩士、博士。曾經擔任某師政委的章立品說,到國外看一看,更加堅定了“六個先”的想法:新知識新技能,先學先用;新武器新裝備,先練先打;重大研究課題,先研先訓。
國際合作對高學歷人才的培養,在聯合軍演與國際維和行動中也有體現。2003年4月1日,中國赴剛果(金)維和部隊奉命出征。正在中國醫科大學脫產攻讀博士學位的葉曉卉,選擇參加維和行動,得到聯合國高級官員的賞識。我軍博士指揮員杜俊,在2005年中俄聯合軍演中,被俄軍授予“功勳獎章”。這些經歷,既豐富了他們的人生閱歷,對人才培養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不久,“和平使命——2007”聯合軍演將在俄羅斯拉開帷幕,這是對我軍全體參演官兵意志和戰鬥精神的一次全面檢驗,也是又一批新型軍事人才接受鍛煉提高的一個難得機遇。
開放合作,讓人才登高望遠;開放合作,助人才開拓前行……(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