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合長三角之力 復太湖水之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1 09:36:35  


  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5月29日起,由於藍藻暴發,污染了作為自來水水源的太湖水質,江蘇無錫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受到嚴重影響,純淨水成為暢銷品,一時間“無錫水貴,太湖臭美”。目前當地政府已經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東方早報》今天發表評論文章說,太湖藍藻之災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深入來看,藍藻暴發的原因主要是水體的富營養化。而造成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是水體中營養物質(主要是指氮、磷等)負荷量超標。一般來說,總磷和無機氮超過20毫克/立方米和300毫克/立方米,就可以認為水體已處於富營養化的狀態。目前無錫水源地水質中的氨氮指標已經達到5毫克/升,而這種污染主要來自工業污水。

  由於太湖水域影響甚大,對黃浦江也會造成影響,引起了更多人的擔心。目前上海的自來水大部分來自黃浦江上游,2006年的“太浦河工程”增加了一條太湖來水直接進入黃浦江上游的通道,原本用於太湖流域的洩洪,但現在卻產生了污染蔓延的威脅。

  文章說,水利部太湖局從5月6日起緊急啟用常熟水利樞紐泵站從長江實施應急調水,稀釋太湖水體中的污染物。這在短時間內能起到治標的作用,而治本之策依然是要減少污染。實際上,太湖水治理問題從“九五”期間就被列為國家重點水域污染防治計畫,“十五”期間依然在這一計畫內。兩個五年計劃之後,太湖水治理依然不見進步,反而積重難返造成了目前的水質危機,究竟是何原因?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招商引資一度成為各地政府提高GDP的法寶,為了吸引投資,地方政府給予了各種優惠,在環境污染的治理上也放鬆了管理。這使得長期以來一些地區為經濟增長付出了巨大環境污染的代價,無錫水危機不過是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衝突尤其明顯。例如上海黃浦江流域的水質正日益變差,上海已經將部分取水點從黃浦江轉到了長江,而從黃浦江的取水量也下降到了60%。再例如珠三角地區的東莞由於飲用水水質變差,已經向上游的惠州租賃水庫蓄水,以解燃眉之急,但長期來看依舊是“頭痛醫頭”,缺乏通盤考慮。珠三角的教訓對長三角不無借鑒意義。

  文章指出,太湖水質污染將不僅影響蘇州無錫等地,對上海來說也是一種潛在的威脅。2002年10月,由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三省一市太湖流域水體整治會議上,上海市環保局高級工程師黃洪亮就認為,黃浦江的治理決非一個上海市能搞好,只有整個太湖流域聯手共治,黃浦江的污染才可能被控制住。但長期以來,由於多頭管理,區域割裂成為太湖流域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行政成本過高使得水體治理的收益反而被忽視了。

  最近有專家建議“長三角的一體化”要加速,以發揮長三角的規模效應,並指出長三角有能力超越珠三角等等。但從太湖水治理折射出來的現狀看,在談趕超珠三角之時,如何在環境問題上發揮好協調機制,避免步珠三角的後塵,既是擺在長三角各地政府面前的一個難題,也可以是加強區域融合的破題所在。

  文章表示,地方之間的協調成本過高,造成了目前治理工作步履維艱的窘境。太湖水危機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示是,惟有各部門各地區通力協作,長三角才能真正融為一體。要治理整個太湖水體系統,光靠下游的治理,恐怕於事無補,也就是說,太湖治理必須跳出地域桎梏。是以,除了要樹立“變局部生態修復或個別問題治理為流域總體治理”的思想之外,江蘇、上海、浙江和安徽之間應加強協調,避免各自為政。在污染已成既定事實的情況下,也惟合長三角之力,方能復太湖之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