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11月提速 全年溫和態勢不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2-12 14:16:21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唐旭
  中評社廣州12月12日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唐旭昨日在出席某金融會議的間隙時表示,11月CPI的上升僅是短期現象,並不能夠說明CPI的長期發展趨勢,“我們將繼續關注CPI,但不會對個別月份的數據作過度解讀。”
  
  國家統計局昨日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1.9%,增速大大高於10月份的1.4%,與年內高點持平。

  對比今年7月份以來相關數據的各項指標不難發現,11月份的食品類價格波幅最為明顯,比去年同月上漲3.7%。此外,該月農村居民消費價格2.1%的漲幅也較之此前多月大有提升。系列數據再次引發各方對中國經濟走勢的熱議。
  
  CPI的加速上升僅是短期現象

  據南方日報報道,此前市場各方曾普遍預期,11月份CPI可能較上年同期上升1.5%—1.6%,僅略高於10月份的1.4%。此番官方發佈的數據,顯然遠高出預期。這是否意味著CPI在歷經了近一年的低位之後,將出現整體回暖的趨勢?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唐旭昨日在出席某金融會議的間隙時表示,11月CPI的上升僅是短期現象,並不能夠說明CPI的長期發展趨勢,“我們將繼續關注CPI,但不會對個別月份的數據作過度解讀”。

  “物價水平可能會繼續保持溫和態勢。”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級研究員王小魯分析說,影響當前價格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消費品市場的基本格局是供過於求,物價的全面和大幅上漲失去了基礎性條件;其二,投資增長和消費增長兩者之間的不協調,本身也抑制了物價水平的上漲。

  另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中國進一步深化資源類商品價格改革,CPI水平可能得到一個走出低谷的引擎。相關事實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畢井泉日前部署明年價格工作時指出,明年價格主管部門將繼續完善成品油和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煤炭成本構成,積極推進電力價格改革,適當加大水價改革力度,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和垃圾處理費徵收方式的改革。

  “資源類商品價格改革雖然是引致物價上漲的因素,但國家會慎重、穩妥出臺每一項具體的提價措施,並充分考慮到居民的承受能力及對物價水平的影響。”因此,在銀河證券高級經濟學家苑德軍看來,CPI不可能大幅上漲,仍將低位徘徊,“預計今年全年漲幅在2%以下,最高不會超過2.2%”。
  
  提振內需離不開公共政策支持

  統計局昨日發佈的數據還顯示,今年1—11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比去年同期上漲1.3%。這一漲幅與前10個月保持在同一高度上。而它們都遠遠低於年初政府設定的3%的全年目標。

  “2005年初,政府將當年CPI目標設定為4%,而最終也僅達1.8%。”王小魯認為,雖然11月單月的數據不足以反映宏觀經濟的走勢,但持續較低的CPI水平,還是能從側面映射出國內需求依然較弱的現實。

  他分析說,中國當前的經濟增長總體上還是依賴投資拉動,而不是消費需求拉動。這種增長模式形成這樣一種循環:為維持經濟增長就必須不斷投資,而在消費需求相對疲軟的情況下,不能充分吸收投資形成的新增生產能力,不斷的投資就不斷形成新的產能過剩,不斷累積通縮的危險。

  為此,王小魯建議政府進一步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覆蓋範圍,完善農村扶貧體系,以增強消費需求,同時加強對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部門的制度化監管,改變不合理的服務價格,消除導致過度儲蓄的誘因。
  
  物價變化拉動利率的力量微弱

  “11月份的CPI高於市場預期,可能意味著流動性依然過剩。”東北證券一位分析師同時認為,物價方面的這種變化,還不足以成為拉動利率上升的力量。

  上週四左右,有不少源自市場層面的傳聞稱,為了應對尚無明顯改觀的流動性過剩難題,預防明年信貸反彈、避免經濟增長過快,央行或將再次加息——如今,這個說法不攻自破:央行最終拋出的“武器”是本周發行1600億元的1年期票據。

  在央行行長助理易綱看來,當前的CPI與利率水平總體上是比較協調的,因而,即便存在著回籠資金的壓力,它也難以成為拉動利率上升的力量。央行行長周小川昨日也表示,目前還不適宜採用以通貨膨脹為貨幣政策調控目標,而還是適合以貨幣供應數量和價格作為混合使用的政策調控目標。

  “在中國現實經濟生活中,有兩種價格最受人們關注:一是一般消費品的價格,其變化集中反映在消費物價指數即CPI中;二是資金商品的價格,即利率。”苑德軍說,人們關心前者,是因為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影響人們的經常性貨幣支出;人們關心後者,是因為其與人們的金融投資活動密切相關,影響人們的金融投資收益。

  王小魯也認為,僅從當前的CPI數據看,中國的經濟不僅沒有通脹的壓力,甚至還有點“偏冷”;但是,投資、進出口、匯率等方面又顯得“局部過熱”,因而,不能單就某一方面的情況來判斷該動用什麼政策,應該綜合抉擇:消費物價指數是利率變動的風向標,利率的變化則要跟蹤物價。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