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十年辛勞只為圓夢
——記戴國煇夫人林彩美女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2 16:05:46  


 
  近代中國充滿了政治對立,客觀的學術研究很難進行。但在戰後的日本卻出現了一個學術相對自由的黃金時期。作為研究敏感的近現代史相關課題的外國人學者,戴國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立場,以台灣出身的客家系中國人自居,高舉知性的誠實、道德的勇氣及社會科學家的批判精神三面大旗,堅持出身的尊嚴、民族的尊嚴、學術的尊嚴。他不媚時俗,追求歷史的發展底流,站在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的高度,以宏大的視野探討近代中國的過去與未來。他以中西方文明的抗爭過程來看待中國的華僑化與近代化,並把台灣問題納入其中之一環來思考。他認為除了中華文明外,世界上沒有其他的文明能夠與西方文明抗衡。早在1970年代末,他就用歷史學家敏銳的觀察,看到了日、美兩國及西方世界經濟、政治、社會上面臨的困境,指出中國國家統一與中華民族復興的契機。他批判台獨理論的貧乏、台灣民族論的荒唐,但他認為應該關注台灣歷史的特殊性、台灣民眾的心態及形成這種心態的根源性的東西,主張用疏導而不是打壓解決台獨問題。他提出著名的“睾丸理論”來說明兩岸關係,並描繪出自立與共生的兩岸關係構圖。

  經過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和兩岸關係都正在發生巨大的變遷。今日的中國正面臨在國際國內如何確認自己的定位,如何尋找國家的發展方向問題。戴國煇曾說,肉體是會消失的,思想卻是不滅的;所以他追求的是思想層次、邏輯層次的東西。戴國煇對中國近代化問題的宏觀思考,或許能成為我們思考今日之兩岸關係及中國的國家發展問題之巨人肩膀。在《戴國煇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學者預言,《戴國煇全集》的發表,將是戴國煇學的開始。如今,戴夫人的心願是能在大陸出版《戴國煇全集》,並希望以戴國煇著作銷售的淨收入成立戴國煇學術研究基金,鼓勵全世界的後進繼續研究戴國煇開拓的研究領域,促進兩岸關係的發展與世界的和平。十年前68歲的戴夫人立下編輯出版《戴國煇全集》的宏偉目標今天已經實現,祝願78歲的戴夫人這另外兩個心願不久也能實現。

  附錄

  兒不嫌母醜 狗不嫌棄家貧

  林彩美(文)雷玉虹(譯)

  2010年日本雅出版社秋季號要出題為“兩個故鄉”的專輯,向戴國煇夫人林彩美女士約稿。因為戴夫人旅日近40年,1996年回台定居,出版社方面希望她寫她對兩個故鄉“日本”與“台灣”的感想,可戴夫人卻寫了“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一文,通過對自己和戴教授生涯的回顧,指出儘管她人生中有五十年左右時間在與日本密切關係的狀況之下生活,但她已經有出生的故鄉台灣與思念的故鄉大陸。戴國煇畢生祈願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為中日關係、兩岸關係的改善費盡筆舌,期待兩個故鄉變成一個故鄉之日的到來。戴夫人在文中表達了自己與戴國煇知日而不親日的立場,卻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該文被列於專輯的第一篇。這篇文字,對我們理解戴國煇這一代經歷過殖民地統治的台灣人的思想情感留下了重要的歷史證言。故特將其翻譯出來,以饗讀者。

  “故鄉是遙遠的思念”,日本人像是剛醒悟過來似地說。中國人則充滿眷戀地說:“美不美,鄉中酒,親不親,故鄉人”。

  世界盃(南非)足球比賽是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一個月。6月17日是被稱為最強的巴西隊與倒數第一的朝鮮隊的激戰。北朝鮮隊英勇善戰,出乎意料地以2:1獲勝。當時正好北朝鮮被認為是天安艦的元兇,處於被日、美、韓等自由主義陣營譴責靶心的不利立場。在聽到北朝鮮國歌演奏時哭泣的鄭大成及其漂亮的踢球照片被登上了聯合報的頭版。

  鄭大成是日本出生的在日朝鮮人,從未踏上北朝鮮的土地。但是作為朝鮮人的意識卻很強烈,聽到國歌會流淚,對相隔四十四周年的世界盃的出場感慨萬千。此外,他是至今仍保留著北朝鮮國籍的在日外國人。他的心情日本人也許很難理解,但我卻非常理解。

  我出生於1933年的台灣。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為止接受日語教育,之後改為中文,初中、高中、大學在台灣接受了十多年教育,1958年2月去日本留學。在日本讀研究生,成立家庭,將孩子培養成人後於1996年我們回歸故土,將“落葉歸根”的華僑生活原理付諸現實。我在日本居住近四十年,加上1945年日本將殖民地台灣返還中國之前的時間,我有五十餘年時間是在與日本擁有密切關係的狀況下生活。從時間的長度上而言,日本可以說是我“完全”的第一故鄉。然而我們(戴國煇與我)在這之前已經擁有了我們出身的故鄉台灣與“思念中的故鄉”中國大陸。中國大陸是台灣移民的子孫的根。像我一樣的下層移民的子孫即使對己所出自雖不十分確定,但心卻繫於彼岸。祖父是客家系(台灣住民的構成是客家人13.5%、閩南人69.2%、外省人9.3%,原住民1.9%——根據2008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統計)的孤兒,從放牛娃長大成為雇農,之後成為貧窮的閩南人祖母的上門女婿。勤儉辛勞之結果,由小商人成為小地主。

  但是自我記事時起,就開始聽著“唐山過台灣”的故事,從春節時的大紅春聯,到年中節氣的五月節粽子的由來、七夕的牛郎織女故事、中秋節的月餅、媽祖的故鄉等等,孩提時代就對海峽西面的對岸“唐的山河”充滿了無限的鄉愁。

  1945年回歸祖國的喜悅剛過不久即發生國共內戰,已經失敗的國民黨1949年匆忙將政權移到台灣。自此以來海峽兩岸相隔的國共對峙一直持續到現在。為了維持政權的安定,為了防止像2.28事件(1947年2月28日發生的全島性反政府暴動)一樣的暴動以及有蔓延趨勢的學生運動與勞動運動,防止共產黨分子的潛入,自1949年到1987年間頒佈了所謂的世界上最長的戒嚴令。戒嚴令之下一般市民尚不能自由赴海外旅行之際,我們幸運地通過了教育部舉辦的留學考試之難關,得到了赴日本留學的“通行證”。1955年與1958年間戴國煇與我為了追求自由而先後成功逃離台灣。但是即使在日本也是處於國民黨政權的監視之下,連理由都不知道就被列入黑名單,吊銷護照。日本人的恩師及朋友們的好意與鼓勵使我們得以度過這段苦難的時期。然而我們從來未曾有過哪怕是一絲放棄國籍歸化日本的想法。實際上這並不是對國民黨政權的護照依依不捨,而是絕對不想失去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身份。不,到現在還沒有失去。正如“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的諺語所說的一樣,孩子對即使是醜陋的母親也會思慕,狗不會離開貧窮的主人。這是因為出身與民族是一種不能簡單改變的帶有命運性的東西。1950、60年代台灣獨立運動在日本喧囂之際,我們懷著浮萍一樣漂浮不定的心度日。有關係密切的朋友們竭力勸導我們參加台灣獨立運動。但是,獨立運動派的理論上的根據過於貧弱缺乏說服力,是像用碎布縫起來一樣淒慘的替代物。最重要的是他們為了自圓其說,不惜捏造出否定自己出身的台灣民族論,在此基礎上依賴過去的殖民地母國的庇護,並向其獻媚。對此等狗貓等都不如的行徑我們用憐憫的眼光視之。

  我們對祖國的多事多難感到痛心的同時並沒有失去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我們希望作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屹立,昂首挺胸。不是擺架子,在公共場合被稱為林(hayaxi)桑(日本人名訓讀音)時,我都會反射性地訂正“不對,我姓林(ling)(中國人名用音讀法)。對孩子們我們很清楚地教育他們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家庭自始自終以中國人身份在日本社會生活。即使是偶爾聽到一些無心的日本人提到「支那面”、“支那鍋”、“某某曾去支那打過仗”一類說法時,我都會裝著若無其事地將其換成“啊,中國面、中國鍋吧”,以促其自戒。這決不是對這種差別吹毛求疵,更不可僅當耳邊風一聽了之。幸運的是孩子們無論在學校還是在成為社會人後都沒有因為是中國人而受欺負。

  戴國煇畢生祈願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為中日關係、兩岸關係的改善費盡筆舌地努力,壯志未酬身先卒。

  當年回台定居之前,恩師及好友們依依不捨地在東急酒店為我們召開了誠摯又隆重的告別會。我們曾誓言要成為中日、海峽兩岸、台日溝通的橋樑,但僅四年半後戴即去世。念及他與大家的約定與責任都沒有履行,他心裡一定是充滿了無盡的遺憾,為了讓他親身履行成為兩岸橋樑的遺願,我將他的骨灰海葬於台灣海峽。

  現在,有關ECFA(兩岸經濟協定)的會談已經結成碩果等待議會通過。兩岸的經濟關係正邁著堅實的步調快速改善這是不爭的事實。最終走向政治關係的改善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期待兩個故鄉變成一個故鄉之日早日來臨。

  中日間的關係的改善也不能自外於這種歷史的潮流吧。金融危機、核污染、海水污染、二氧化碳導致的地球溫暖化問題、地球資源的枯竭等等,已經是全球的問題。佔領隱藏於波濤之下的珊瑚礁、劃定大陸架的攻防、捏造事實佔領他國領土等等,從這些小事令人感到憂心地球的危機、人類的危機。作為地球人之一員,祈願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屏障能夠消除,人類相互幫助、“親不親地球人”的一天能夠成為現實。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2月號,總第170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