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廈門號”揚帆美洲一百周年交流座談會舉行
http://www.CRNTT.com   2022-05-19 11:30:19


  中評社北京5月19日電/5月17日上午,由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一場關於大海與帆船,關於生命與海洋、關於文明與互鑒的學術交流座談會,在廈門思明區沙坡尾世茂雙子塔康萊德酒店舉行。海洋科學家洪華生教授、戴民漢院士,人文歷史學者陳支平教授、王日根教授、戴一峰教授、鄧文金教授,美籍學者潘維廉教授,閩南文化研究專家陳耕、陳復授,以及船舶造船專家、收藏家等計50人出席了會議。

  如此眾多重磅學者匯聚一堂,文史、科學、非遺傳承各界專家濟濟一堂,是為了紀念一艘一百年前從廈門港啟航開往美洲的船。

   一百年前的今天,1922年5月17日,一艘以Amoy(“廈門號” )命名的帆船,由一位出生於荷蘭的丹麥船長喬治·沃德和惠安工匠共同在廈門港打造完成,並由沃德船長和他的中國太太阿玉及9歲的兒子鮑勃舉家駕駛,由廈門港出發,歷時兩年(1922年5月17日至1924年6月3日)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航行1萬8千英里先後到達加拿大維多利亞港和美國紐約港。“廈門號”所經之處無不引起轟動。美國《紐約時報》、英國《THE WIDE WORLD MAGAZINE》 等報紙、雜誌進行了大幅報道。“廈門號”被譽為“大西洋第一中式帆船”。第二任船長尼爾森專門撰寫了《THE STORY OF THE AMOY》一書。西方媒體對“廈門號”關注和報道熱持續了四十多年,發行出版了大量明信片和紀念品。

   廈門作為中國近現代之重要港口城市,具有深厚豐富的海洋文化沉澱和生動有力的海洋人文故事。其中“廈門號”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Amoy )其故事本身及其文本再發現過程,從國家(開放包容、文明互簽)、城市(不畏風浪、揚帆遠航)、個人(愛與勇氣、詩和遠方)多維度多層面,以其真實與傳奇,歷史與現實,成為廈門海洋文化精神及廈門城市精神的天然象徵和標誌。

   一百年前發生在廈門的這一真實的故事,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類文明互鑒、“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遙相呼應;是廈門開放包容、揚帆遠航的海洋文化精神的典型個案,是愛拼敢羸、不畏風浪的閩南文化精神的生動體現,是愛和勇氣,詩和遠方“廈門最浪漫的事”。 發現與傳承“廈門號”所蘊含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所折射的文化意象與城市精神,是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神來之筆,是廈門城市文化精神可遇不可求的天 然 Logo。

  “廈門號”的故事,是如此打動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原副主任、閩南師範大學原黨委書記林曉峰的心,林曉峰認為“廈門號”對於深化當代閩南文化精神,豐富當代閩南文化內涵有不可多得難得的價值和意義,因此他一心想在“廈門號”一百周年時為“廈門號”做點什麼。在他長達一年持續不懈的推動下,“百年再啟航 揚帆新時代——“廈門號”揚帆美洲一百周年學術交流座談會”終於在“廈門號”從廈門港出發一百周年之際在其誕生地沙坡尾隆重舉行。

   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此次研討會遵行小型、學術、豐富、深度的原則,一個上午的會程緊密有序高效,與會學者專家以“廈門號”為折射點,多視點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闡述“廈門號”在港口航海、造船工藝、地名文化、形象傳播、符號價值、互文創作等方面的價值和意義。研討會發言精彩勇躍,高潮迭起,氣氛活躍,掌聲不斷。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