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停水,處理危機不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1-28 16:23:28  


  哈爾濱當局危機處理不盡人意 

  哈爾濱11月22日突然宣佈停水4天,原因與一宗吉林化工廠爆炸有關,但因語焉不詳,令哈市謠言四起,引起市民恐慌。國家環保總局23日終於揭開謎底,原來事件確與十多天前吉林化工廠爆炸有關。 

  (吉林化工廠爆炸)事件已過十天,直至污染水域流近哈爾濱市,哈爾濱市要做出斷水措施,才令此一生態災難曝光。然而(市政府對)事件的危害程度仍然諱莫如深,包括:一、究竟已流入松花江的有毒物質有多少,對人體危害有多大;二、過去十天,松花江由吉林至哈爾濱一段的居民,因蒙在鼓?,究竟有多少人受污水所害;三、四天過後,哈爾濱食水是否百分百安全;四、未來毒水流向下游,其他城市有否獲通知做準備;五、整條松花江受荼毒後,對生態造成多大破壞、如何修復。 

  今次事件顯露的,是又一次典型中國式處理手法。雖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以人為本,以人民健康、安全施政為第一考慮,但遇到重大災害時,地方政府、中央部委,仍然傾向封鎖消息,以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民安全受到漠視。至事情委實再隱瞞不了時,其實已令災害加深。就以今次事件為例,中國本身若無力處理有毒物質的洩露,應向外國專家求助,但事情就在隱瞞下,錯失挽救及減少損害的良機。(《香港經濟日報》) 

  對哈爾濱政府來說,應對停水危機最核心的任務是從政府的角度、從宏觀上確保危機時期充分的水資源,至少最低限度的水資源供給。剛開始時,哈爾濱政府的確沒有做到,只是要求市民和單位儲備足夠的生活用水,確保生產和工作秩序,但在短期?很快做到了這一點。 

  對哈爾濱市政府來說,第二個任務就是給人們以及時準確的資訊。在這一點上,哈爾濱市政府可以說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做好,因為沒有在第一時間直接告訴老百姓,停水是因為水體污染,如果在第一時間告訴老百姓,停水是因為水體污染,而不是檢修管道,哈爾濱的單位和老百姓可能會有多一天的時間來正視這一問題。(上海《第一財經日報》) 

  哈爾濱市發生有史以來最大的“水荒”,預計停水4天,對當地民生和商業活動造成嚴重。今次停水是因為本月13日吉林石化廠爆炸污染松花江,石化廠和吉林環保部門一直隱瞞污染事實;哈爾濱市政府起初也態度曖昧,聲稱停水是因為“檢修設備”,後來才改口承認“江水受污染”。今次事件,反映當地部門以愚民手法應對危機,結果適得其反,令人質疑官員的誠信;中央必須嚴肅處理,不可讓這些愚民的官員,侵蝕“以民為本”的治國方針。 

  吉林和哈爾濱一些官員的愚民手段,不但沒有消除公眾疑慮,反而加劇恐慌,更可能延誤災情,造成更大的損害。近年中央政府標榜“以民為本”的治國精神,但今次事件暴露的官僚處事手法,卻是“愚民為本”。中央必須嚴肅處理,懲處說謊的官員,以免加劇人民的不滿、加深官民的矛盾。(香港《明報》) 

  謊言會降低政府公信力 

  北京的《中國青年報》說:最初說停水的理由是對市政供水網設施進行全面維修。顯然這是一個不能自圓其說的謊言。該報說,當局撒謊的結果是降低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北京的《中國經濟時報》說,如果個別領導人不負責人撒謊,那麼這是對社會犯下的一個嚴重罪行,因為任何流言都可能會引發一場社會災難。  

    上海的《東方早報》說,由於沒有向公眾通報實情而導致的恐慌和連鎖反應將極大地損害政府的信譽。該報說,拖延,掩蓋真相和疏忽大意,都會導致災難迅速惡化。  

《哈爾濱日報》則試圖淡化該市水污染危機的嚴重程度。該報說,哈爾濱政府各級領導全力以赴,穩定社會秩序,而哈爾濱市民則大力儲存水。市民搶購水的高峰過去後,市面已經恢復了平靜。(美國《紐約時報》) 

  本月21日哈爾濱市政府宣佈,因對市政供水管網設施進行檢修,全市從22日中午起停止供水,檢修既停水時間約為4天。而據網上消息,實際上21日中午哈爾濱城區已開始停水。毫無思想準備的市民在震驚之餘,隨即瘋搶飲用水源。各種流言亦不脛而走,哈爾濱市人心惶惶。此次停水事件力證哈爾濱市政府公共水準亟待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無論全市停水是否因松花江水體污染所致,政府第一次公告的解釋都是不能讓人信服的。政府即便無法在第一時間說出全部真相,但也不能以違反常識的解釋來應對公眾的追問,這樣做必然傷害政府公信力。(北京《現代快報》) 

  即使到現在,關於此次停水事件的原因仍然用了“可能污染”字樣。沒有十拿九穩的結論,擔心會造成社會波動,這些或許是城市管理者沒有及時公佈真實資訊的原因之一。  

  但事實上,政府把真實資訊––即使是“可能”的資訊––告訴公眾,也把要採取的措施告訴公眾,公眾還能不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嗎?無數次事實證明,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的民眾是可靠的,反而是隱瞞,往往因流言的傳播而“小事化大”,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北京《新京報》) 

  哈爾濱市政府最初的停水通知,停水原因是因為“對市區市政供水管網設施進行全面檢修”。顯然,這是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謊言。隨著民眾的質疑和恐慌加大的趨勢,第二份合情合理的通知才姍姍來遲。該通知據實相告,說明是因為中石油吉化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事故,松花江哈爾濱城區段近期有可能受到上游來水的污染。雖然此時真相大白,但此前“撒謊”帶來的不良後果依然存在,它降低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於是,當地震謠言與停水事件幾乎同時出現之時,政府的“闢謠”,也變得像原先的停水通知一樣,失去了社會信任。      (北京《中國青年報》) 

    哈爾濱水污染事件危機處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府的確有能力控制局勢,顯現一定程度的危機處理能力,二是老百姓對政府不信任,導致更大範圍的恐慌。據報導,昨日哈爾濱市面雖表面平靜,但市民卻處於焦慮與緊張的狀態,不少人為避禍,紛紛遠走他鄉;哈爾濱前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機票和火車票均全線售罄。現代社會的資訊傳播之便捷,政府沒有辦法封鎖消息,而一旦老百姓對官方的消息產生懷疑,那麼小道消息就會不脛而走。(泰國《新中原報》) 

  政府救助意識和救助體系亟待升級 

  此次哈爾濱停水事件中,數百萬哈市市民都是受災者。但是我們看到,對這些受災者的救助體系迄今並未啟動,政府在這方面實際上處於無為狀態。單靠市場體系為受災者提供基本生存必需品是不可靠的,因為市場體系的長處並不是提供公共產品,而主要是提供以逐利為目標的私人產品。 

  由政府向災民提供公共救援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通過公共救援滿足受災者的基本生存,藉以撫慰人心,穩定社會秩序;同時杜絕囤積居奇等暴利行為,使災民盡可能地少受奸商盤剝,藉以維護災民的正當利益,平息可能引致的社會矛盾和衝突。公共救援一方面是納稅人在處於非常狀態時理當享受的神聖權利,另一方面,也是樹立政府公信力的有效路徑。(北京《現代快報》) 

  全城停水嚴重影響了數百萬人的基本生活條件,市政府必須對恐慌、哄搶、短缺、犯罪等現象有所預見,維持社會秩序的力量因此將面臨嚴峻考驗。讓維持秩序的力量紮根於社會本身,是成本最低的危機應對策略。這就需要當地政府注意:在這場供水危機面前,要組織足夠充足的志願者資源,以配合員警維持必要的秩序,制止囤積與哄搶行為;要有足夠健全的社區網路和鄰里關懷,以及時發現老弱病殘者的困難,並及時向他們提供援助等。(北京《新京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