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訪華 中美關係將進入調整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1-22 09:56:20  


    美國總統11月19日晚抵達北京,展開其任內的第三次中國之行。輿論普遍認為,布什訪華後美國的對華關係將進入調整期,中美戰略地位將漸趨平等。本社摘取相關言論,彙集如下,供讀者參考。(評論員  柯冠)
   
   一、中國接待布什空前自信  中美戰略地位更加平等

    1、接待布什空前自信  討價還價餘地大增

  布什為期一周的亞洲之行凸顯出全球局勢的變化,中國國家主席和美國總統將互致問候,而他們所處的戰略地位比兩國關係自1/4個世紀前實現正常化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平等。

    中國必將懷著前所未有的信心歡迎布什,享受自己對這個世界超級大國與日俱增的經濟和軍事影響力,深化它與美國的關係,這種新的均勢縮小了布什在貿易、貨幣爭端、軍事、人權等一系列問題上討價還價的餘地。中國外交問題專家正在為一個可能出現的新時代而歡呼。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網站)

    2、北京低調平和 不送美國政經大禮

    美國總統布什週末(11月19日至21日)到訪北京。與美國方面的主動和高調相反,中國領導層今次表現得外冷內熱,本星期北京實際上有連串活動,為布什到訪加溫,變相地有一個布什來訪前的“美國周”,有關安排十分縝密,但較為低調,又以民間活動為主。

    本星期在北京的第一個預熱活動,是400人規模的中美豪門夜宴,夜宴的男主角是型男州長阿諾德?施瓦辛格,嘉賓是一組中美企業家、現任和退任的高官,地點是北京人民大會堂。本周另一重要活動,是第二屆中美關係研討會舉行,阿諾德?施瓦辛格也是研討會的參與嘉賓之一,另一個預計出場的嘉賓,是美國前總統布什。

    北京為布什訪問預熱加溫,據官方傳出的資訊,今次布什到訪,胡錦濤將禮貌到家,但不會送經濟大禮、讓政治大步,特別是匯率、貿易等方面,胡布峰會不會有令人意外的消息。今次中美特別談的,有地區安全問題,除了朝核問題,將對日中關係交換意見。     (《香港經濟日報》)

    3、布什來訪經濟目的大於政治目的,中國要讓美國就台海問題做出讓步

    現在美國首要的問題是資金的供應問題,因此這次美國總統布什訪問中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來。1.通過釋放善意力求讓中方做出不拋售美元資產的承諾。2.會在經濟上釋放善意,如可以購買美國大型企業,或者是要求中國增加購買美元資產。 

    反正此次布什的經濟目的大於政治目的,他們或許可能假裝談什麼朝核問題、匯率問題等等,可是他們的真正的行動目標是有求於中國。因此中國要有準備的、有針對性的接待布什,以求讓美國在台海問題上做出較大讓步。還可根據美國擔心中國拋售美元資產有求於中國的時候,多方面的達到中國的目的。(新加坡《聯合早報網》)

    4、中美面對兩個問題:一是臺灣問題,二是中國崛起問題

    擺在中美面前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臺灣問題,一個是中國崛起問題。這兩個問題其實也有一定的聯繫,例如,為了牽制中國和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把臺灣問題當作他手中的一張王牌,不時在臺灣問題上做文章。就短期來說,他不會在臺灣問題上讓步,還會繼續利用臺灣問題找中國的麻煩。雖然中國和平崛起不可阻擋,但是美國政府對此卻耿耿於懷,千方百計加以阻攔,企圖把中國局限在他可以打擊的範圍。他害怕中國強大,但是表面上還是不得不說「一個強大的中國符合美國的利益」,由此可見美國人是多麼的虛偽。    (菲律賓《世界日報》)

    二、布什展開訪華之旅  對華政策逐漸轉型

    1、布什訪華重要性在於美總統第一次真正回應中國崛起對美國的影響

    布什這次訪華的重要性在於這將是來訪的美國總統第一次真正回應中國崛起對美國全方位的影響。雖然‘中國崛起’這一字眼未必會反復出現在布什訪華的講話中,但是這無疑是其字字句句背後的真意,

    今年的美國國務卿賴斯、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以及即將到來的布什訪華是美國政府面對一個崛起中的中國正在作出的政策回應的開始,那就是即使空手而歸,美國高層仍然照去不誤。因為美國必須‘捲入’中國。 (美國《華盛頓觀察》)

    2、布什重新定位中美關係  對華政策逐漸轉型

    從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到可能將中國視為「利益相關者」,大陸學界和媒體都認為,布什的第二任期已重新調整與中國關係定位。老布什前兩天在北京表示,他和他的兒子都認為中美關係處在歷史最好時期,雙方不應成為敵人,而應成為朋友。他也表示,中國的崛起應是和平的,也相信是和平的。

    顯然,一向擺蕩於「接觸」或「遏制」天平之間的美國對中國政策,再次往「接觸」中國,與中國合作方向前進。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內部雖仍有「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但從老布什的言論來看,美國將愈來愈重視與中國的合作和積極交往。 

    布什第二任期調整的不僅是對中國政策,對兩岸的立場也已轉變。從第一任期甫上臺即公開誓言要「保衛臺灣」,首次訪問大陸即向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大談臺灣關係法,然而隨兩岸關係變化以及美台關係互動出現問題,智利「布胡會」時,布什即向胡錦濤表態,不支持臺灣獨立以及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 (臺灣《聯合報》)

    從略帶敵意的“戰略競爭對手”到更為平等的“利益關係者”,布什政府正對中美關係重新定位,布什總統訪華或將揭開對話政策的“紅蓋頭”。 (澳門《正報》)

    目前,布什對華政策已回歸現實主義。在對華關係上,有個性的“布什總統”,已經被現實和務實的“布什政府”所取代,從而使其政策和手法變得謹慎而圓熟。

    布什總統明天前往北京訪問,這是他入主白宮五年以來第三次訪問中國。與所有前任相比,這樣的頻率是非常高的,甚至是最高的。它不僅反映了中美關係的歷史性演變,而且也再次體現了世界重心正在向東方轉移的現實。(新加坡《聯合早報》)

    3、布什訪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我們希望儘量保持中美關係的發展態勢,但是我看不到(這次布什訪華)會有任何突破性的內容。這次訪問更重要的是其象徵意義”李傑明大使說,“不過另一句話說,保持工作層面具體問題的接觸有助於回答更高層面(中美)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美國《華盛頓觀察》)

    4、布什訪華會擺出嚴肅臉孔,但不會訴諸中國恐懼症

    布什訪華將會擺出嚴肅的臉孔,不過至少就美中貿易而言,他並不會訴諸於反射性的中國恐懼症。 

  到目前為止,布什頂住了美國國會要求懲罰中國的壓力,但是白宮對某些議題的沉默卻助長了“中國恐懼症”氣氛。例如中海油收購加州聯合石油一案,布什的沉默使得原本正常的商業交易告吹。    (英國BBC)

    5、美國當務之急是找到與中國和諧相處的方法

    美國一個當務之急是中國在邁向超級強國的路途上,找到與中國和諧相處的方法。如果對歷史採取悲觀的看法,人們會說美國與中國這兩個超級強國將無可避免的發生衝突,但是這種悲觀的看法是可以避免的,這主要取決於中共是否堅持一黨專政。 

  只要中國維持集權政治,美中兩國是不可能真正交心的。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還是必須與中國合作。布什的任務之一是要擋住美國國內保護主義者的偏狹利益,不傷害美中關係。因為美中關係如果能處理得當,將對人類的和平與繁榮產生重大的意義。  (英國BBC)

    三、胡布會晤  友好坦誠

    1、胡布會友好坦誠

    胡錦濤會後形容會談友好坦誠,顯示儘管對一些議題表達了不同的立場,但並沒有「翻臉」,布殊下午還去騎單車,可見氣氛不壞。中國幾家航空公司又正式簽約向美國波音公司訂購價值逾三百億港元的七十架飛機,作為幫助布殊改善美國貿易赤字的一點心意。    (香港《星島日報》)

    2、布什不可能對北京有太大的壓力

    布什這次來華會晤胡錦濤,不可能對北京有太大的壓力,外界一般估計布什也不會在這次行程中取得什麼好處。例如,美國力逼中國再把人民幣升值,但預料中國仍會採取「拖」字訣,不會輕易讓步。又如布什將談人權問題,但也不能對中國構成甚么壓力,而實際上布什的這些話主要是說給美國國內的政客們聽的,以減低美國國內對他的攻擊。(香港《成報》)

    3、中美雙方要談的事多得很

    布殊今次訪華,正值其民望因伊拉克問題和種種醜聞而跌至低點,他在日本讚賞臺灣民主進程,在北京參加主日崇拜,向胡錦濤建議邀請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訪問,種種都有助提升自己在美國人心中的人權捍衛者形象。

    據中方官員指出,有關人權問題只占去雙方會談很少時間。由此可見,布殊在完成這「指定動作」後,中美雙方要談的事多得很。從兩國領導人早上會晤後見記者透露的立場,由貿易平衡、人民幣到知識產權,由臺灣問題到禽流感,聯合國改革、北韓核武到恐怖主義,由能源開發到世界貿易組織談判等等,可見關乎雙方以至普世利益的議題甚多甚廣。  (香港《星島日報》)

    四、中美關係走向平淡務實 但未來仍有變數

    1、中美關係已從「中國熱」和「中國威脅論」的兩極,進入較平淡務實的階段

  美國總統布殊匆匆訪華四十小時,分別會晤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表面看來沒有甚么重大突破,實際上則顯示中美關係已從「中國熱」和「中國威脅論」的兩極,進入較平淡務實的階段。 (香港《星島日報》)

    2、布什對華定位既說不清,也不想說清

    現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和他父親一起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北京度過的短暫歲月無形中對其中國政策的制定產生深刻影響。起碼,較之其內閣中的任何閣員,他是對中國在過去30多年間所發生的變化具有最直觀經驗的唯一一人。問題在於,如何判斷這種變化對美國的影響,從而確定中美關係到底是“朋友”還是“敵人”,是“戰略夥伴”還是“競爭對手”,或者如某些美國高官所說的那樣是“共同經營者”,布殊本人既說不清,也不想說清。

    他在訪華之前接受亞洲記者採訪時,刻意回憶起他30年前在北京胡同騎單車的情景,似乎是想告訴中國人,他對中國還是有一份特殊情懷。不過,這份特殊情懷並不足以讓他忘卻對中國的擔心,甚而張開雙臂去擁抱中國的強大。(香港《明報》)

    3、莫一廂情願以為布什會帶來“中美互動新時代”

    美國總統布什兩天訪華行程意義之重大,是不必置疑的。不過,也不可能達到一些內地傳媒一廂情願期盼的“中美互動新時代的到來”的程度。

  必須注意到,布什在出訪中國之前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非常謹慎地把調子定在“我們想和你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之音上,而非國際外交術語常常用到的諸如“全面深入的合作關係”的用詞。布什進一步的解釋是:“中美關係非常重要,這是很複雜的關係。”至此,布什已經基本把這次訪華的目的和計畫勾勒得很清楚了。“重要性”與“複雜性”,布什訪華帶來至少如下幾層意思:

  一,中美要建立良好的關係,還是離不開老生常談的一些問題,如臺灣問題、朝核問題,核不擴散問題、安全問題、反恐問題、伊朗問題等等。二,中美關係複雜,目前仍然處在問題多、麻煩多、誤解多、摩擦多的時期。三,中美關係要好,雙方必須作出政策調整。 (香港中評社)

    4、美國發展對華關係的同時也在編織中國包圍圈

  就在美國總統本周訪問北京以改善對華關係之際,從蒙古到印度再到日本,華盛頓正在編織一個遍及亞洲的軍事合作網,以應對中國有可能崛起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所帶來的風險。

    美國國防部的規劃者們以及布什政府的其他策略師仍然相信,美國需要預先制定一個亞洲政策的中長期框架,他們一些人將其稱之為“遏制加接觸”策略,也就是在與中國接觸的同時也能夠對其加以遏制,以防美中關係未來出現惡化。(美國《華爾街日報》)

    5、美提“責任論”意在調整對華戰略

    近期來美國對中國問題的討論,忽然從“威脅論”轉到了“責任論”,拐了整整一個90度的彎。美國的政要以及智庫人物,紛紛對中國提出了“要負責任”的要求。任何看待負責任,成了中國需要面對的新課題。 

  相信美國總統布什今次訪問中國,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規勸中國負責任。因為在布什訪華前,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正在調整對華戰略思維,接納中國,讓中國承擔責任,就是中國責任論的主要內容。再具體言之,納中國進入已形成的世界體系中,讓世界體系約束中國,中國分擔責任,成為世界股權體系的持有者,而非革命者。 

  美國要中國負責任,中國不會拒絕,但有幾個問題必須解決:第一,美國首先要改變對華遏制戰略,一邊是遏制,一邊是要求負責任,這是自相矛盾的做法。第二,美國必須與中國共同提升雙邊關係,使雙方能夠達到高度的互信。第三,中美之間必須加強對話,逐步解決阻礙兩國關係發展的對台軍售等等問題。 (香港中評社)

    6、中美有衝突一面,也有合作餘地,中國現階段的策略是“穩住美國”

  既然對中國懷有成見,為什麼布什還要移樽就教,千里迢迢來到中國訪問呢?這是因為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國力一年比一年強,在國際事務中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迫使布什不得不放下架子與中國打交道,表面上與中國保持某種程度的友好關係。例如,美國企圖解除朝鮮的核武裝,但是,如果沒有中國從中穿針引線,金正日是不會輕易入彀的。 

  中美利益有衝突的一面,但也有合作的餘地,除了朝核問題外,反對恐怖主義也是雙方的一個「公約數」。布什到中國訪問對雙方來說也有一定的好處,可以使中美關係得到緩和,有利於雙邊關係穩定發展。 

  對中國來說,現階段的策略是,穩住美國,儘量不與她發生武力衝突,大力發展自己,到了綜合國力可以與美國匹敵,屆時,不但美國不敢說大話,臺灣問題就會如同香港問題一樣,要什麼時候解決就什麼時候解決。國際政治就是這樣,沒有實力作為後盾,什麼事情也解決不了。  (菲律賓《世界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