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兩地有序通關涉及“一國兩制”大局
http://www.CRNTT.com   2021-10-02 00:00:56


日前,兩地官員和專家代表圍繞“防疫抗疫策略以及有序恢復正常通關”議題舉行了首次對接會議,並將進一步研究細節。(來源:大公文匯網)
  中評社香港10月2日電(評論員 林艷)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香港與內地的“雙向通關”被按下暫停鍵已長達600多天之久。隨著香港本地零確紀錄已超40天,兩地通關漸具條件,恢復通關亦已成為當前香港最大的民意訴求。日前,兩地官員和專家代表圍繞“防疫抗疫策略以及有序恢復正常通關”議題舉行了首次對接會議,並將進一步研究細節。這無疑是兩地恢復通關邁出的關鍵一步,也給香港社會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我們認為,恢復兩地通關既涉及國家疫情防控大局,也涉及“一國兩制”大局,應當積極穩妥加以推進。我們建議,在具體工作中應把握三項基本原則。

  第一,對接過程應盡量透明,讓熱切期盼通關的市民有感。

  對於後續兩地通關對接工作,應盡可能地向社會釋放具體信息。比如兩地逐步恢復有序通關的具體條件、對完善香港防疫抗疫工作的主要意見等等。一方面,通關對接過程不僅是解決具體技術問題的過程,更是一個管控社會預期的過程。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通關魔咒”導致願望不斷落空之後,香港社會正逐漸對通關失去耐心,甚至累積了不少焦躁與不理解的情緒。因此對接過程透明化,才能爭取大多數香港市民對通關工作的理解、耐心與支持,為商談營造有利環境。

  另一方面,具體明確的要求,亦有助於激發香港防疫抗疫的社會力量。過去一年多來,香港抗疫取得成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政府力量之外,還有各界自發動員,形成“同心抗疫”的良好格局。以催穀疫苗接種為例,正是由於香港社會各界發揮各自優勢,推出了“打針送樓”、“疫苗假期”等一系列獎勵,才迅速改變了疫苗接種率一度不理想的狀況。這種社會動員方式,是“一國兩制”下香港與內地的差異之處,是在香港辦成事、辦好事的必由之路。對於需要香港防疫抗疫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只要及時向社會公眾說明,我們相信在強烈的通關訴求下,香港各界也會努力創造條件、克服困難推動解決。

  第二,將大灣區作為恢復兩地通關先行先試區,由大灣區指定城市逐步擴大至其他城市。

  首先,這是解決多數香港居民通關需求的需要。當前,在各省份中,廣東省無疑與港人工作、生活有著最密切的聯繫。據出入境資料統計,2019年中約有53.8萬名香港永久居民在廣東生活,人數位居內地各省第一。同時,港人在內地就醫、求學、就業、探親等多數需求,也都可以在廣東省內解決。

  其次,這是做好全國疫情防控的需要。在大灣區先行先試,有利於相應側重配置防疫資源。即使出現本土病例,也可以借鑒澳門與內地通關模式,採取“熔斷機制”快速切斷風險隱患,及時控制疫情,將兩地通關後的可能風險降至最低。

  再者,這是推動大灣區建設的需要。疫情暴發後,儘管中央出台了不少推動大灣區建設的重大舉措,但在兩地隔絕的條件下,很多政策利好“看得見,摸不著”,導致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明顯放緩,在大灣區內實現正常人員往來,才能真正早日恢復灣區建設正常進程,加速激活灣區活力。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