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鏡平中學校長黎世祺(圖片來源:駐地供圖) |
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張爽)全國人大代表、澳門鏡平中學校長黎世祺在兩會期間接受中評社的視頻專訪,他表示,大灣區組織的主題、專題教育交流活動除了注重多渠道、多形式以外,還要把多交流的內涵要挖掘出來,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大灣區還可以多組織一些比賽、競賽,吸引澳門的師生參加、促進更多的交流。
黎世祺對中評社說,2019年2月國務院頒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公布之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就提到一個重要的議程上來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的一個國家級戰略,也是我們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規劃中提出兩個特區要融入國家的發展,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實際上就是特區融入國家發展的一個連接,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於兩個特區的建設和發展尤其重要。”
“在綱要頒布的兩年多的時間裡,大灣區的建設開展了很多相關的工作,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們也檢討在這個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現在線上活動的形式很多,但是活動的內涵不太足,主題、專題、有針對性的活動相對比較少。另外,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這一塊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互動信息交流平台,不同層級開展交流活動的協調力度還不夠。”
在進一步改進大灣區教育交流工作方面,黎世祺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政府和有關的大學要做好頂層設計。第二,要更新觀念,做好大灣區人才培養、教育高地養成的組織落實工作,“也就是說,定了很多規劃,怎麼去組織、怎麼去落實、怎麼更高效,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要搭建更多交流的平台,投入資源,促成有關的活動。“澳門現在已經和幾百所內地的高校、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結成了姊妹學校。建成姊妹學校之後,我們從校長、主任、老師、學生、家長等多個層面去推動交流。”
黎世祺舉例說,在他擔任校長的中學裡,學校會組織學生直接到廣州的姊妹學校一起上課、一起組織活動,甚至晚上住到姊妹學校同學的家裡面,讓他們感受內地的生活,“這樣的活動可能對學生來說,感受就很豐富了。這就是我剛才說的,除了注重多渠道多形式以外,主題、專題的活動一定要有內涵,要把多交流的內涵要挖掘出來,產生更好的效果。”
黎世祺認為,建設大灣區教育高地,還要發揮民間社團的作用。除了教育社團,現在澳門和內地進行聯繫的還有很多其他社團,比如婦聯、青年團體等等,“在進行交流活動的時候,各社團之間應該有一個協調的機制,不然重複搞同樣的活動可能會浪費資源。”
黎世祺最後指出,除了學習活動之外,大灣區城市還可以組織大量的各類競賽,比如澳門的大學生可以參加內地的互聯網大賽;中學生也可以參加內地有關的創新科學的比賽。“這些活動非常有創意,而且是學生樂見的,大灣區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組織相關的交流活動,吸引澳門的老師、同學,積極參加。“
黎世祺說,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是無可限量的。去年由於防疫的要求,很多交流活動都停頓了,今年春節之後鑒於良好的防疫效果,又逐漸開始進行一些活動,“最近就通知我們可以在防疫安全的情況下,組織同學、老師到大灣區、到內地學習,我覺得整個工作非常有意義,但是也需要進一步抓緊研究解決相關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