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略2020之指導思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23 16:50:50  


達致公平、效率與環保,方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的綠色運動中,出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它要求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環境保育三者需要平衡。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劃時代的概念。它除了突出環保之外,還提出了隔代公平,“不奪子孫糧”的要求。時至今日,許多人依然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十分先進的理念,因而不時掛在嘴邊。

  1987年聯合國《世只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確認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稱“地球高峰會”於里約熱內盧舉行,李鵬總理代表中國出席,率先簽署“21世紀議程”,正式擁抱這全球嶄新的理念。1994年率先提交國家“21世紀議程”,今天全國過半省市提交了各自的“21世紀議程”。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跟“科教興國”並列為基本國策。

  簡而言之,可持續發展只不過是在社會民主方程中加入了環保這綠色元素和平衡的底線。思路是一貫的,還是停留在零和遊戲,“平衡發展”這一層次。

  但是差不多在同一時間,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者跟我們都開始明白到市場機制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效率和公平,不是彼此不能相容,多一些這個便一定要少一些那個的關係。鄧小平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全新態度,西方也提出“第三條路”的方向。

  簡而言之,“第三條路”認為效率、公平與環保,是可以同時兼得,達到最優化:更多的社會公平會增進經濟增長,因而有更多資源去進行環境保育,等等(6)。我們很多時候都說,讓各種矛盾於發展過程中得以解決,其實背後就是基於這個道理。這從零和遊戲的範式飛躍至非零和範式,是觀念和思維上一大突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多走一步,從和諧社會的闡述:“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抓的變數已經超過社會、經濟和環保,還加上政治、道德、人的解放等,要一起抓,全部都要。可持續發展過分注重環境保育,和看不見、摸不著的隔代公平。對絕大部分平民老百姓來說,虛無飄渺,陳義過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圖畫,對老百姓來說更加實在,對政府決策者來說,更具操作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比可持續發展和“第三條路”更加內容豐富,氣魄寬宏,並且更具系統思維和現實意義,目標要在當代就解決一大堆互相連繫,互相制約的問題。

  協調發展與“舉國體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人為本。中文這個“人”字既是單數,也是眾數。目標是共同富裕,“共同”是由個體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人放在舞台中心,把人與人、人與經濟、人與政府、人與社會、人與其他國家的人、最終人與自然放在這舞台上加以協調,追求最優化的結果:和諧。與“平衡發展”相比,這可稱為“協調發展”,後者無疑是較先進的。

  協調發展要求一個有效機制,把社會上一系列複雜的目標集中起來,排出輕重緩急的優先次序,通過不同的政策和資源分配,全部加以不同程度的滿足。西方的民主政治,不同政黨代表不同集團的利益,沒有可能扮演公正和有力的協調者的角色,因而難以有效的落實協調發展的理念。同樣是協調發展的思路,西方偏偏就缺乏了公正和有力的協調者,難以落實,流於空談。事實上,西方長期陷於政府與市場的矛盾中,近年來很明顯一放就亂,全球經濟都被金融利益集團所搞垮。

  在中國,根據“三個代表”理論,中共是代表全國先進的精英,得到全國人民的信賴,有誠意和能力從整體利益出發,頂得起各方的壓力,不偏不倚地聽取社會各方面的要求,根據一個合理的優先次序去作出平衡,長遠人民各自得到最大利益,是中國社會上毫無異議,也暫時難以替代的協調者。因此起碼在理論上,中國是最適宜落實協調發展這先進多維和全息的國家發展藍圖。

  此外,中共有在社會主義制度底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這體制使中國能快速工業化;能一下子搞出“兩彈一星”,保障了國家的安全;能有效的控制了人口,免超乘載極限(carrying capacity);能以全球8%的耕地,養活22%的總人口;能扭轉荒漠化的局面,大幅增加森林覆蓋率;能在低水平開始,極速於奧運中奪得最多金牌;能快速大規模動員救災等等。似乎共產黨下定決心要做任何事情,包括一百八十度修正自己的路線,它都一定會成功。很明顯,這是有異於資本主義社會的體制上的優越。

  知道良好管治需要有理想的專業精英於完善的法制底下運作,而非靠職業政客,和鼓勵民粹主義及製造人民有權力的假象;清楚市場的作用並瞭解它的局限,而能以政府機器有效推動改革開放,政府與市場雙翼齊飛,相得益彰。這是中國體制上的兩大發明。中國過去三十年的成功,可以說是精英主義和舉國體制結合的成果。展望未來十年,這兩大優勢,將隨著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工具箱,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以及朝向法治的發展,加強公民社會和輿論的監督和制衡,其威力將只會加強。

  (1)沈寶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十年(上),新華網,2008年09月0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9/01/content_10072089.htm

  (2)鄧小平南巡講話,中新網http://big5.chinanews.com.cn:89/special/guoqing/60/2009/06-25/119.shtml

  (3)註2

  (4)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24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與http://www.china.com.cn/17da/2007-10/15/content_9054674.htm

  (5)十七大報告解讀: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7年11月14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tzl/17da/content_805327.htm

  (6)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1990); Anthony Giddens, The Third Way :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1998), The Third Way And Its Critics (2000)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12月號,總第144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