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關於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歷史經驗與探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21 16:27:56  


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十分複雜,需細致探討,耐心培養互信,創造條件來解決。
  中評社╱題:關於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歷史經驗與探討 作者:郭震遠(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本刊學術顧問

  •進入九十年代後,兩岸在國際上爭奪的性質發生了1949年以來最重大的變化,由爭奪中國在世界上合法代表地位,改變為台灣積極爭取國際上的“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而大陸堅決予以反制。這實際就是國際範圍內的統獨之爭。

  •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嚴重困境明顯緩解後,台灣一些人士日益強調“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地位”,並且開始將之與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相結合。雖然強調者的出發點各不相同,但客觀上卻是李登輝、陳水扁在國際上搞“台獨”、搞分裂言行的延續,與認同九二共識明顯相悖。

  •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解決,完全不同於兩岸之間的經貿問題、人員交往問題。最基本的不同在於,兩岸經貿問題、人員交往問題的解決,必然是雙贏的,而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由於直接關係中國的主權完整問題,不可能實現一般意義的“雙贏”,即不可能以台灣方面獲取一部分主權的方式處理,而只能在確保中國主權完整的前提下予以解決。

  •只有建立前面強調的政治框架,即建立兩岸關係於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互信,才能真正有效地消除兩岸互疑,從而解決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所以,在處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與建立兩岸互信的關係時,後者是前提和基礎,對此應有明確認識。

  兩岸關係的本質是政治關係,而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是其中最高端、最敏感的問題之一。所以,六十多年來,這一問題一直是兩岸關係中最嚴重的一個熱點問題。而且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兩岸的軍事對抗、對峙緩解後,這一問題已成為兩岸對抗的標誌性問題。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進程以來,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已有明顯緩解,但遠未真正解決,必將長期存在,從而成為和平發展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的不確定因素,必須積極化解其對和平發展進程的不利影響。總結相關歷史經驗,將有助於對未來時期中處理台灣的“國際問題”,做出進一步討論。

  兩岸對抗時期的台灣“國際空間”問題

  從1949年到2008年,是兩岸的對抗時期。其中,1949年到1978年的約三十年,是以軍事對抗、對峙為主的時期;1979年到2008年的約三十年,是政治對抗為主的時期。但是,圍繞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兩岸政治對抗,卻貫穿了這兩個時期的近六十年,特別在後一時期更居於兩岸對抗的最突出地位。不僅兩個時期的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內涵和表現很不相同,就是兩個時期的不同階段,這一問題也有很不相同的內涵和表現。這顯示了這一問題的複雜性,更顯示了兩岸關係及其發展變化對這一問題的重大影響。

  從1949年到1978年的三十年,是兩岸激烈、嚴重軍事對抗、對峙的時期,同時也是兩岸激烈爭奪國際空間的時期,圍繞邦交國的得失和聯合國席位,兩岸在國際上展開了全面的爭奪。但是,以1971年10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同時把“蔣介石政權從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驅逐出去”為標誌,此前二十三年可以說,在國際空間的爭奪中,台灣居於優勢地位,而此後七年中台灣居於劣勢地位,而且劣勢日益突出。所以,在前二十三年中,台灣方面從未提及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只是到了後七年,隨台灣失去聯合國席位和邦交國數目逐年減少,這一問題才逐年突出。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十年中兩岸在國際上激烈爭奪的始終是,中國在國際上合法代表的地位。所以,儘管爭奪激烈、嚴重,但兩岸無論處於優勢或劣勢,都明確拒絕“雙重承認”、“兩個中國”等方案。這一點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席位時,有非常突出的表現。兩岸都明確拒絕了美國等試圖推行的,在聯合國的“兩席方案”。台灣方面並隨之在處理國際組織席位、邦交國關係中,實行所謂“漢賊不兩立”的政策。大陸方面沒有類似的政策宣示,但卻同樣明確地在國際上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從1979年到2008年的三十年中,兩岸的軍事對抗逐漸緩解,但政治對抗卻在一度有所緩解後,在九十年代初以後不斷激化,最終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而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成為了政治對抗的突出標誌。實際上,這三十年中的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可劃分為前十幾年和後十幾年兩個階段。在前十幾年中,兩岸繼續以中國在國際上合法代表的地位為目標,在國際上激烈爭奪,但同時出現了某些緩解的跡象,主要是台灣以“中國台北”、“中華台北”等名義,保留“亞洲開發銀行”成員身份、參加亞運會和奧運會等。但進入九十年代後,兩岸在國際上爭奪的性質發生了1949年以來最重大的變化,由爭奪中國在世界上合法代表地位,改變為台灣積極爭取國際上的“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而大陸堅決予以反制。這實際就是國際範圍內的統獨之爭,而且與兩岸之間全面的統獨之爭同步出現、同步激化。九十年代初,李登輝先後推行“銀彈外交”、“實質外交”、“務實外交”,以及“過境外交”、“度假外交”等,以增加“邦交國”數目,提升與“非邦交國”的“實質關係”;從1993年開始,每年都策動“重返聯合國”,等等。2000年陳水扁執政後,以2002年8月拋出“一邊一國論”為標誌,兩岸統獨之爭進一步激化。與之同步,陳水扁大搞“烽火外交”、“入聯公投”,導致兩岸在國際上的統獨之爭空前激化。值得注意的是,李登輝、陳水扁都是以“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之名,行在國際上搞“台獨”、搞分裂之實。他們在遭到大陸嚴厲反制而慘敗後,在台灣島內不斷製造“大陸打壓台灣”、“台灣在國際上被封殺”的所謂悲情,在為自己謀求選票的同時,也使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成為島內一再被熱炒的話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