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對習蕭會意涵與影響的一些觀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21 15:59:12  


習蕭會正面回應敏感議題
  中評社╱題:對習蕭會意涵與影響的一些觀察 作者:龐建國(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基會顧問

  前言

  博鰲論壇2013年的年會在今年4月6日至4月8日期間舉行,以“革新、責任、合作:亞洲尋求共同發展”作為主題,這次會議有1470多名代表與會,包括13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大會中,除了由大陸新任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題為《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之外,並舉辦了54場的專題討論,包括一場聚焦在兩岸之間經貿關係和經濟合作的兩岸企業家圓桌會議。台灣方面的代表團這次由曾經擔任副總統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主席蕭萬長領軍,成員包括了前監察院長錢復、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和企業界的代表如郭台銘等人。4月8日上午,習近平接見了由蕭萬長帶領的台灣方面的代表團,進行了所謂的“習蕭會”。由於這是習近平今年3月接任國家主席全面接班之後,首次在多邊外交的國際會議場合會見台灣人士,所以,受到各界高度的關注,同時也產生了不少解讀和評論。本文嘗試從強化兩岸高層對話平台,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共同因應全球化挑戰的角度,來觀察習蕭會的意涵與影響,希望能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提供一隅之見。

  全球化、區域整合與博鰲論壇

  博鰲論壇的全名是“博鰲亞洲論壇”(Boao Forum for Asia),它的成立和國際政經秩序朝全球化與區域整合方向發展有關。1990年代以來,隨著通訊科技進步,互聯網應用日益普及,東歐和蘇聯改變發展路線,自由貿易的思潮大行其道,使得“貿易及關稅總協定”得以在1995年之時擴大增強為“世界貿易組織”,為全球化的潮流趨勢立下了里程碑。不過,由於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眾多(目前有159個會員),彼此利益衝突糾葛,情勢複雜,所以,許多議程並無法順利推動,使得世界貿易組織作為自由貿易與經濟合作協商平台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當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商談判進展緩慢之餘,區域整合(一體化)的行動成為全球化的另外一條發展路線。1990年代以來,在世界版圖上,區域整合的主要進程包括了1993年之時,歐洲地區的國家將原來的“歐洲共同體”進一步提升為“歐洲聯盟”;同時,美國聯合加拿大和墨西哥在1992年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議”,1994年生效;另外,在南美洲地區,先是由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在1991年簽署了“亞松森協定”,然後,在1994年增修為“黑金市議定書”,確立了“南方共同市場”的組織架構,委內瑞拉、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秘魯等國先後加入了該組織成為正式會員或者準會員。

  亞洲方面,東南亞地區原本就有一個“東南亞國家聯盟”(或稱“東南亞國家協會”)的組織。1997年的時候,這個組織的高峰會議開始邀請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的元首與會,推動“東盟加三”的合作機制。2005年開始,又以“東亞高峰會”的名義陸續邀請印度、澳洲、紐西蘭、俄羅斯和美國加入行列。

  除了以東盟為主的區域整合行動之外,亞洲地區另外有兩個跨區域的經濟合作組織,一個是“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另外一個就是“博鰲亞洲論壇”。亞太經合會從1989年12個創始成員的部長級會議開始,到1993年首度召開領袖會議,目前涵蓋了太平洋兩岸的21個經濟體。這個組織的成員雖然大多數位在亞洲,但是,由於有美國加入,所以,並不是由亞洲國家主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使得亞洲地區國家體會到了全球化的風險和區域合作的必要,因而興起成立以亞洲為主體的國際組織的念頭。

  1998年9月,日本前首相細川護熙、菲律賓前總統羅慕斯(Fidel Vadles Ramos)和澳洲前總理霍克(Bob Hawke)倡議成立一個類似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亞洲論壇”,獲得了許多亞洲國家的正面回應。1999年10月,羅慕斯和霍克與當時擔任大陸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在北京會面,商定了此一論壇的籌設。2001年2月,“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大會在海南島博鰲舉行,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羅慕斯和霍克等26個國家的政要出席了大會,選出羅慕斯擔任理事長(現任理事長是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副理事長是大陸前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並由龍永圖擔任秘書長(現任秘書長是周文重),秘書處設在北京,並從2004年起定期召開年會。

  博鰲論壇的作用與習蕭會的意涵

  細川護熙當初和羅慕斯及霍克倡議成立亞洲論壇之時,多少具有由日本來主導此一論壇的企圖。但是,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日本的經濟進入了從“失落的十年”到後來“失落的二十年”的低迷狀態,亞洲金融風暴對日本經濟更是雪上加霜。羅慕斯和霍克後來轉向中國大陸尋求支持,應該也是發現日本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相對的,中國大陸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講話,確定繼續走改革開放的路線之後,經濟發展呈現突飛猛進的態勢。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中國大陸不僅能夠穩住本身的情勢,還能夠支持香港擊退國際炒家,終結風暴的擴延,使得中國大陸在國際經濟上的份量和可以扮演的角色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博鰲論壇的成立大會細川護熙並未出席,而是由更資深的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宏應邀參加,理事會成立後,羅慕斯和霍克都當上了理事,羅慕斯並成為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會的理事長,日本主導此一論壇的可能性就變得更加渺茫。在羅慕斯之後,雖然是由福田康夫出任理事長,但是,博鰲論壇的秘書處掌握在大陸手中,大會的議程和出席者的邀約自然是由大陸方面主控,所以,由中國大陸主導博鰲論壇的局勢已經底定。

  博鰲論壇的定位是非官方、非營利性、定期、定址的國際組織,因為它是由退休的政要發起,其受重視的程度原本比不上亞太經合會和東亞高峰會,甚至於和達沃斯論壇比較起來,聲勢和影響力也瞠乎其後。不過,近年來,由於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情況有了變化。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之後,歐洲就一直在債務危機中掙扎,美國的復甦力道不強,日本則仍然困在通貨緊縮的流動性陷阱當中(安倍晉三刺激景氣的措施雖然顯現出初步成效,但長期影響仍待觀察),相對來說,中國大陸的成長力道就特別耀眼。於是,博鰲論壇的份量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跟著水漲船高。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