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血脈相連休戚與共
--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及其特點和前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06 00:18:05  


龍的傳人共同站在國際舞台上
 
  兩岸同胞的血脈相連,不僅是兩岸民眾的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和重要推動力量,而且對於這一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以及表現形式,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主要是,從1895年日本佔據台灣,台灣與大陸被隔斷開始,直到現在的百餘年中,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進程,雖然屢有曲折,但一直沒有中止。這是不同於世界其他共同體,形成與發展進程的重要特點,充分表現了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因而必然能夠不斷衝破各種阻力,不斷促進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重大影響。所以,在百餘年中形成和發展的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具有特別強大的生命力。百餘年中,日本的殖民統治、內戰的阻隔,以及“台獨”勢力的分裂活動,都沒有中止這一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肯定,這種強大的生命力,在這一共同體未來的發展中,將有更充分表現。

  歷史表明,1895年以來,儘管台灣與大陸兩度隔斷長達百餘年,但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始終具有共同的命運。與做為世界其他共同體基礎的“共同利益”比較,“共同命運”具有更豐富、也更深刻的內涵。“共同命運”當然包括“共同利益”,但還包括超越一般的利益概念的更廣泛內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共同命運”的大陸和台灣之間的關係,比具有“共同利益”的各方之間的關係更緊密,特別是相互影響更深刻,表現為“一榮俱榮,一枯俱枯”的休戚與共關係。所以,“共同的命運”,或者說“休戚與共”,是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不同於世界其他共同體的又一個重要特點。1895年以來的歷史一再顯示,百餘年來,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始終面對共同命運,有兩個根本的決定因素:

  第一,如前所述,兩岸同胞的血脈相連,這是兩岸同胞必然面對共同命運必然休戚與共的基礎。

  第二,從1895年日本佔據台灣,從而出現台灣與大陸的關係開始,百餘年中,台灣的命運從來就與大陸和整個中國的命運,密不可分地聯繫在一起。或者說,百餘年來,台灣和大陸的命運,共同構成了中國的命運。百餘年中,由於世界的巨大變化,由於台灣和大陸各自的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台灣同胞和大陸同胞面對的共同命運有不同的內涵,但都是特定歷史時期,中國所面對的命運的組成,並且在共同把握和應對共同命運中,形成和鞏固了兩岸的休戚與共關係。

  從1895年到1945年,以抗日為主軸的救亡圖存,到1949年以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期奮鬥,無不如此。兩岸民眾具有共同命運的最大影響是,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統一的進程,從一開始就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密不可分地聯繫在一起。

  百餘年的歷史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重大影響及其意義。在當前和未來時期的兩岸關係中,其表現則更為突出。大陸方面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都充分表現了這一重大影響及其意義。此外,這一重大影響及其意義,在大陸方面具體的對台政策中也得到充分表現。例如,在兩岸商簽ECFA進程中,大陸對台灣的“讓利”,以及1988年以來大陸的一系列惠台政策等。台灣方面也有一系列重要行動,表現了這一重大影響及其意義。例如,對“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行動,以及積極推進簽定ECFA等。

  歷史和現實都清楚表明,血脈相連和在應對與把握共同的命運中形成和鞏固的兩岸休戚與共關係,既是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推動力量,也是這一共同體的最重要特點。在本質上,血脈相連和休戚與共,就是台灣與大陸聯結的兩根最牢固的紐帶,這是世界其他共同體的成員之間所沒有,也不可能有的。所以,儘管台灣與大陸兩度隔斷百餘年,但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卻在隔斷中形成和發展。這是必然的歷史趨勢,任何勢力都不可能改變、阻擋。同時,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通過其血脈相連和休戚與共的重要特點,既在百餘年中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直產生重大的影響,又在當前和未來時期,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增進互信,求同化異,實現兩岸同胞命運共同體的更加鞏固、緊密

  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內容,對台灣和大陸、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已經並將持續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已經並將持續對國際社會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當前和未來時期中,在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歷史新階段的同時,世界進入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刻調整時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處於關鍵時刻等因素決定了,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的更加鞏固和緊密,已經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主要是,這一共同體需要,也應該給兩岸同胞帶來更重大、廣泛的利益,同時還必須促進兩岸同胞凝聚力和認同感的不斷強化。因而,不僅必須對於這一共同體已形成的各方面內容的機制化、常態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須改變在大陸和台灣都存在,但在台灣更為明顯、嚴重的,對於這一共同體的認識滯後於其形成和發展現實的狀況。實際上,這兩方面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不可能分割。這在兩岸簽定ECFA的過程中,已有明顯的表現。部分台灣人士對於簽定ECFA的顧慮、甚至干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對於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認識的滯後,甚至缺失。

  實現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更加鞏固、緊密,首先必須強化對於兩岸同胞血脈相連,以及具有共同命運、休戚與共的認識,做為當前和未來時期主要的努力方向。對於兩岸同胞血脈相連這一點,儘管台灣少數“台獨”人士企圖通過顛倒主次的手法予以否認,即宣揚“中國文明只是台灣文明的組成之一”,甚至“來自中國的血緣只是台灣人的血緣的一部分”等,但絕大多數台灣同胞承認、接受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事實。對於兩岸同胞有著共同的命運、休戚與共這一點,則有較多台灣人士表示質疑。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種看法是,1895年日本佔據台灣後,兩岸民眾就具有了不同命運;另一種看法是,20世紀70年代中,台灣開始進行“民主轉型”後,兩岸同胞的命運就不再相同。這兩種看法明顯地都是十分表面化地就事論事,即只強調台灣與大陸政治選擇、發展方向的差別,卻有意忽略了這些差別產生的原因和基礎相同,發展的背景和條件也相同。真正需要重視的是,這些看法的出現和存在,反映了台灣部分人士,在深層次上對大陸的疑慮,甚至畏懼。這是台灣與大陸長期隔斷的結果,尤其是1949年以後,在內戰狀態的延續中,台灣部分人士一直存在著對大陸的敵對情緒,因而兩岸之間缺乏互信的集中表現。顯然,進一步消除部分台灣人士對大陸的敵對情緒,以及強化兩岸之間的互信,對於實現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更加鞏固、更加緊密,進一步促進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2008年3月以來,在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並一直堅持的,關於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十六字方針中,“建立互信”一直居於首要地位。這充分表明了,大陸方面對於強化兩岸互信的高度重視。最近,在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胡錦濤總書記又強調,“通過增進互信,求同化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這是在充分肯定兩年來,兩岸建立互信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礎上,為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所確定的方針。當然也是實現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更加鞏固、更加緊密而必須遵循的方針。

  從根本上說,兩岸關係就是兩岸同胞之間的關係;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就是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所以,增進兩岸互信,首先和主要是增進兩岸同胞的互信。對於台灣同胞,這主要是消除部分人士對大陸的敵對情緒,確立兩岸同胞共同奮鬥,未來肯定更美好的信心;對於大陸同胞,這主要是消除對於部分台灣同胞在統一問題上猶豫的疑慮,確立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必將促進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求同化異既是增進互信的目標,也是實現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更加鞏固、更加緊密最基本的途徑。

  為此,兩岸同胞都須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出發,既厚植共同利益,又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不斷化解由於長期隔斷形成的政治和認識差異。可以肯定,堅持增進互信,求同化異,就一定能夠實現兩岸同胞的命運共同體更加鞏固、更加緊密,從而為祖國完全統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更堅實基礎。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9月號,總第15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