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熊玠:胡、馬對達到統一的想法都非常務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09-01-12 09:49:25


熊玠:馬英九競選時的“不統﹑不獨﹑不武”承諾中的“不統”﹐就是“不急統”﹑而是“終極統一”的意思。
  中評社香港1月12日電(作者 熊玠)“胡六點”的新思維把台海兩岸關係帶入一個嶄新的框架。我們在真正了解“胡六點”之前﹐一定須要先認識到他這個新框架的構思與用意何在。 

  胡錦濤對台政策的新框架﹐有五個層面值得特別注意﹐經本人整理如下﹕ 

  (1)正式重申北京官方接受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立場。由諸此﹐兩岸的問題“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 

  (2)強調兩岸是處在一個 “尚未統一”的特殊階段。所以﹐很多特殊的措施﹐都因而在此過渡期間可以安排或被接受。 

  (3)明確揭櫫中華民族的利益與整體性。因此﹐台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而統一則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 

  (4)特別照顧到台灣同胞的尊嚴。台灣一向所顧慮被“矮化”的問題﹐已不存在。他提出“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正是此意。 

  (5)形同表示兩岸和平發展是必須經過的過程﹔而和平統一是最終目標。而且﹐統一大業也是跟兩岸“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牢不可分的盛舉。 

  這最後一個層次中﹐他為“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提出了六個步驟(所謂“胡六點”的簡稱即因此而來)。簡單的說﹐“胡六點”中的第一點﹐旨在確立一個中國的原則﹑信念﹑與目標。第二點至第四點﹐廣泛地推出了兩岸如何建立互信﹑合作﹑銜接以及縮短差距的過程(譬如推進經濟合作﹔弘揚中華文化﹔加強人員來往)。第五點﹐是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下(即不至淪為“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後果)﹐兩岸可就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宿願進行協商﹐以求得適當的答案。而“胡六點”的最後一點﹐乃在追求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總而言之﹐這些步驟都是為最終達到統一而設的必要過程。 

  在胡錦濤的新框架下﹐兩岸關係將有實質上的重大突破。譬如﹐他說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兩岸可就 政治 關係展開務實探討﹐適時就 軍事 問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當然兩岸軍事交流之前﹐一定會牽涉到大陸現有瞄準台灣飛彈數目的問題。) 顯然在胡錦濤有關兩岸“尚未統一”過渡期間的框架之下﹐只要有助于推動統一的輪盤向前運轉﹐幾乎甚麼都是可以談的。 

  日本的產經新聞一篇發自北京的報導稱﹐北京方面將同意台灣用“中華台北”的名義﹐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今年(2009 )五月舉行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台北總統府發言人﹐也已立即釋出極為正面的回應。同時﹐台北的“外交部”﹐也修訂了準則﹐解除以往台灣外交官不能與大陸外交官有任何互動﹔賦予外館彈性裁量權﹐甚至館長可以接受大陸媒體訪問。下一步發展﹐將是兩岸的政務官員可以接觸與互訪。這些均是兩岸關係在2009 將有重大突破性發展的先聲。

  回顧在“胡六點”發表以前﹐推動兩岸關係的動力主要在經濟與功能性方面。在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的二十年期間﹐大陸對台灣的專注﹐乃在如何制止臺獨的不歸路。故“反分裂”的消極做法是北京對台政策唯一的選擇。而在“胡六點”框架下﹐大陸提出了如何在政治﹑經濟﹑文化﹑甚至軍事各方面與台灣掛鉤與互動。之所以能有如此大幅度的轉變﹐是因為台灣自2008年五月20日馬英九執政以來﹐終止了過去二十年的臺獨“王朝”的狂想曲﹐將兩岸關係撥亂反正。這樣﹐兩岸方能有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共識與機會。兩岸“三通”宏願之能順利得償﹐亦即表示大陸對台灣的關切已轉變為如何結束兩岸對立以及達成和平協議﹐從而做到兩岸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最終包括統一之願景)﹑與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盛舉。 

  比較胡錦濤的特殊新思維框架 
  與馬英九的兩岸特殊關係構想 

  台灣官方的反應﹐總的來說是積極的。正如總統府發言人初步的回應中說﹕“我們樂于見到兩岸關係能在“和平發展”的主軸上……開創新的契機 ”。如果我們將“胡六點”框架與馬英九“兩岸特殊關係”的構思作一比較﹐ 

  將不難明白台北發言人所說的新的“契機”﹐是何所指。因為﹐胡錦濤的新思維與馬英九“兩岸特殊關係”的構想﹐有很重要的 相同(或相通)之處。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