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對“和平發展”認知的“通”與“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31 01:22:36  


抓住歷史機遇,兩岸雙贏可期。
  中評社/題:兩岸對“和平發展”認知的“通”與“隔” 作者:黃嘉樹(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本刊學術顧問

  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不是任何一方一廂情願就可以辦到,它需要雙方合作才能達成,既是“雙方”,就必然有差異和區隔;既是“合作”,就必然有共識或默契。兩岸關係今天能夠跨入和平發展的新軌道,關鍵是雙方共同堅持和維護了“九二共識”。同理,欲求未來的兩岸關係不走回頭路,欲求兩岸和平發展框架能順利建成,就必須繼續維護和強化雙方共同建構的政治基礎,最起碼的是要確保雙方的共識和默契能超越彼此的差異和區隔。

  兩岸高層戰略規劃的交集與碰撞

  通過分別檢視兩岸高層就和平發展問題發表的見解,我們可以發現二者的相通之處有:

  1、雙方都看重和平發展的價值,都願把建構兩岸和平發展框架列為奮鬥目標。

  2、雙方都瞭解任何有成效的合作都必須建立在由某種共識所奠定的政治基礎上。雙方也都同意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雖然雙方所依據的法統和法理不同,但都認為兩岸關係是一個國家內部兩個地區間之關係,即“一國兩區”的關係。

  3、雙方都認為“台獨”不應成為台灣前途的選項。

  4、雙方都認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應當同改善兩岸關係掛。雙方也都認為台灣的經濟發展不僅符合台灣的利益,也符合整個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5、通過以往八年乃至十多年的反獨鬥爭,國共兩黨有了更加理性的交流方式,積累了合作經驗,也有了初步的互信。雙方都從以往的歷史中學習了許多,都對對方的底線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都明白了必須擱置分歧而不是挑起分歧,都知道了妥協的必要。國共都經受不起兩岸關係的再度緊張。雙方形成了“抓住歷史機遇”、“務實解決當下問題”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三大共識。兩黨也建立了確有效率的對話機制和交流平台,並聯合舉辦了幾次大型兩岸關係論壇,吸引了兩岸大批著名企業家參加,產生了巨大影響。

  那麼二者又有哪些差異、區隔乃至矛盾衝突呢?其實在許多議題上兩岸都有分歧,有些還是六十年都沒能解決的結構性分歧,例如:

  1、關於“和平”。雙方都視“和平”為值得追求的基本價值,都願為促成長期和平而努力。但區別有三:(1)基於“台獨”的隱患及其他考量,大陸必須保留將來對台用武的權利,故要的是“有條件和平”;而台灣想要的是“無條件和平”即在任何情況下也不得使用武力。(2)和平的對立面是戰爭,由於兩岸的實力差距,一般人的感覺是大陸對台的軍事威懾強於台灣對大陸的軍事威懾,故“和平”議題對大陸之壓力大過對台灣之壓力。(3)冷戰結束後東亞安全局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韓國、日本都相繼發出要美軍撤走的呼聲。唯有台灣仍倚恃美國的保護,並不斷從美國購買武器,似乎仍停留在冷戰的架構之中,仍扮演或可能扮演美國圍堵中國的“尖兵”角色。這是中國必須防範的一大安全隱患。但台灣方面似乎只在意得到美國保護的好處,並不在乎因此給予大陸的刺激。

  2、關於“發展”。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的交集點最多,可建構多種合作方式。但也有三點區別:(1)大陸關注的絕不僅僅是兩岸的統一,而是通過兩岸統一,凝聚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陸希望台灣方面把其自身的發展與這一大目標連接;而台灣則強調“台灣優先”,對“中華復興”其實抱著非常複雜的心情,很多人、特別是綠營人士對此並無興趣。(2)大陸希望追求的是“兩岸共同發展”,更看重結構性的、長遠的利益,也願意為實現政治目標而在經濟上“吃虧”。而台灣或許是由於選舉的壓力,比較在意短期的、可視的經濟利益。“吃虧”的事情是絕對不做的。(3)雙方理解的“發展”都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但彼此的期待有落差,結果可能是難以“共同發展”。如台灣希望大陸在政治上逐步向西方國家的民主化發展,台灣也希望在“發展”的旗幟下不斷擴大其國際活動空間、不斷增加其政治影響力,而這些“期待”中都潛藏著可能與大陸發生衝突的火種。

  3、內戰問題。張五岳教授認為雙方“對於兩岸的分裂主要源於當年‘國共內戰’所致有共識,但對解決當前兩岸分治的政治現實是否沿用‘內戰思維’則無交集”(注1),具體而言:

  (1)大陸比較願意強調現在的台灣問題是當年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而對方雖無法否定這一點,但也不希望強調這一點,更不願意簡單把兩岸的問題定位為“內戰遺留問題”。

  (2)大陸認為在未簽訂《結束敵對狀態協議》前,從法理講兩岸仍處在內戰狀態;而台灣方面則認為其已經在1991年宣告廢止“動員戡亂”,實際已單方面退出敵對狀態,因此結束敵對狀態實際是大陸的事情,現在兩岸已經不屬於“內戰狀態”。

  (3)以上兩點分歧,背後潛藏著雙方在戰略和策略選擇上的本質差別:因為兩岸關係是“內戰”性質,所以大陸堅決反對外國干涉;而台灣方面則認為此乃“內戰思維”,其希望的狀態是能倚恃外國,並不斷要求大陸徹底放棄使用武力的選項。

  4、對台灣前途的導向,兩岸當局在反獨問題上有交集,區別在於大陸希望今日的台灣當局把反獨理念表達得更明確、對台獨反制更堅決,而對方則希望在此問題上保留一定的模糊性和彈性空間;儘管有此區別,但雙方用某種共同接受的方式表達反台獨的共識,還是可以做到的。真正的分歧是大陸要“統”而馬英九先生的基本訴求之一是“不統”。馬先生要的是和平的過程而諱言最後的結果,而在馬對統一(結果)沒有明確承諾前,大陸必然要對是否做出實質讓步持猶豫態度。

  胡錦濤“和平發展”戰略中的新思維

  關於近些年來胡錦濤對台戰略的新意,學只已經有許多討論,本文不擬重復。這只想討論一些與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關係特別重大的新認知或新觀點:

  (一)對兩岸現狀的定位。毛、鄧、江等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都希望儘早“打破現狀”,他們重點考慮的是“未來將怎樣”的問題,而沒有專門回答“現狀是什麼”的問題。而胡則首先側重於“維持現狀”,所以他必須先回答“現狀是什麼”的問題。這個差異反映在對“一個中國”的認知方面,就是鄧和江都注重一中原則對兩岸的“共通性”,而胡在繼續強調和維護這一點的同時,更突出了兩岸“在尚未統一前的特殊關係”即“特殊性”。胡在2005年3月的講話即著名的“胡四點”中提出“從1949年以來,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現狀”(注2),胡在這一表述中提示“尚未統一”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並存的,因此“維持現狀”也就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矛盾。更準確地說,在“胡四點”之後,對“一個中國”的解釋起碼有兩種:一種是“尚未統一”的一個中國,另一種是統一以後的一個中國;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階段,作為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一個中國”原則,顯然只能是前者而非後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