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國民兩黨的競逐看馬英九蘇貞昌各自的內憂與困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12 00:36:17  


期待江內閣能汲取教訓,開創嶄新未來。
  中評社╱題:從國民兩黨的競逐看馬英九蘇貞昌各自的內憂與困境 作者:潘錫堂(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民進黨發起的“113火大遊行”,已經落幕。問題是,掀起“火大”的情緒後,民進黨仍得回歸面對疑難雜症的政治現實;而在回到競逐“理性”的戰場,民進黨自忖有多少實力?是否遊行過後,民進黨仍將陷於目前這種空轉的困境。

  馬英九是否可以再參選連任國民黨主席?在國民黨“立委”蔡正元拋出“適法性”的質疑後,已引發廣泛討論與熱議。究竟這是法律問題之爭,還是隱含政治權力之爭?實情如何?頗值高度關注。

  台中市第二選區“立委”補選,由國民黨提名的顏寬恆以1138票險勝,為台中市穩固了藍大於綠的政治版圖,也讓民進黨的“換立委、換總統”的戰略跌了一大跤。換言之,蘇貞昌倡議的“罷馬第一戰”出師未捷,蘇貞昌堪稱幫馬英九解了套。

  江內閣人事拼圖幾近完成,但外界質疑最多的,就是正副閣揆江宜樺、毛治國都不是財經科班出身,擔心對拼經濟“外行”。也就是說此次內閣改組,民眾對財經內閣依然寄望甚深。

  “113火大遊行”的本質與困境

  火大、揪眾、上街頭,毋寧是“113火大遊行”的三部曲,亦即因“火大”必須“嗆馬”,為了“嗆馬”必須揪眾上街頭。然而由一個多月的事前準備作業看來,民進黨雖然找對了問題,卻用錯了藥方,對於台灣民眾關心的議題,無力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對策。此次遊行標舉三大訴求,除“內閣改組”覓無槓桿外,“反傾中媒體”見樹不見林,“年金改革”也限於政治操作,可謂均是“空有火大、不見主張”。無怪乎,遊行前民進黨中生代陸續傳出唱衰的聲音,它們咸認民眾期待民進黨能有更具體的主張,不能一味指望國民黨被唾棄而得利。

  就以近期打得火熱的反媒體壟斷修法為例,民進黨態度雖較積極,但倉促提出的法案幾乎是“千瘡百孔”,經不起仔細檢驗,若非藍軍自亂陣腳,根本討不了便宜。尤其,民進黨將“反傾中媒體”置於其一貫的“反中國”論述之下,顯得避重就輕,輕重失衡。特別是在這一波黨內兩岸政策的轉型風潮中,迄未提出一個足以瞻顧全局的論述,卻只知以“反傾中媒體”來宣示其“中國政策”的立場,豈不是見樹而不見林。

  至於其他同樣被列為遊行重點的年金改革、非核家園、青年失業等問題,牽涉層面更是複雜,民進黨同樣沒有具體作為,若單憑幾句口號,就想讓為理想奮鬥多年的社運團體為民進黨所用,也未免把一切看得太過廉價、太容易消費。

  這場缺乏實質內涵的遊行,像是一場令人眼花繚亂的政治嘉年華會。有民進黨“立委”私下感嘆,自己配合黨中央,動員支持者參加“火大遊行”,與其說是回應民意,其實更像是在替蘇貞昌“輔選”。可見這場遊行,表面上是蘇貞昌向“馬政府”施壓,實際上卻是“外部壓力的內部化”,轉向黨內天王施壓;蘇貞昌除了藉此展現強大的基層動員實力,也重新樹立領導威信、搶回議題主導權。

  事實上,113遊行隱然已成為蘇貞昌與蔡英文互別苗頭的場域,因為蘇、蔡是民進黨“仰攻2016”的兩個亮點,蔡的亮度甚至超越蘇。正因為蘇志在2016,去年5月底回任黨主席以來,為了避免犯錯成為箭靶,在行事上不免格外謹小慎微,想要形成在野黨“政策模型”的力度,因而相當薄弱,包括對外的兩岸政策及對內的改革政策,幾乎聽不到“蘇貞昌怎麼說”,連所謂召開“國是會議”也是“蔡云蘇才云”,113遊行的出發動機,充其量只是為遊行而遊行,核心重點在於蘇盼從街頭路線重新凝聚支持者力量。

  更何況,113遊行的三訴求疲弱無力,當初所訴求的“要民主、要生活、要改革”也相當空泛,不乏雜牌軍各有盤算,造成訴求議題嚴重失焦。蔡、蘇發言更讓兩人的競合及矛盾浮上檯面。蔡試圖喚起台下支持者的“挺英情緒”,蘇卻宣佈將發動罷免“立委”及罷免“馬總統”,但這畢竟不是“政策”的宣示,而是“政治鬥爭”的檄文。

  然而,“罷馬”難度極高,民眾可接受政黨或政治人物為了表態做出的政治動作,但前提要具備足夠的政治實力。民進黨目前在“立院”擁有的席次,提出罷免案訴求,根本就是政治動作,充其量只是做樣子,尤其,蘇的“罷馬”說,會讓民進黨召開“國是會議”、年金改革等訴求的努力,前功盡棄;再者,此舉對於急著想擺脫景氣陰霾的民眾與社會而言,不會引起共鳴。

  要言之,民進黨若想以罷免運動做為捆綁明年七合一選舉的權謀,恐須對其利弊得失再做三思。民進黨應從“火大”中自我超越與提昇,因為這場“火大遊行”仍是“技術手段”超越“政策取向”,台灣缺的是可以克服困境的理性主張與行動。

  馬英九連任黨主席的挑戰與正當性

  馬總統連任第一年,民意聲望直線下滑,馬政府政策步調混亂,很大部分與執政的國民黨的黨政運作失調有關。歸結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馬英九始終不能有效領導立法院黨團,而他與黨團的聯繫管道則是透過黨主席的角色。當前馬英九自兼黨主席,已是如此局面;則他若不兼黨主席,將會變成何種狀況?

  事實上,馬英九與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之間的裂縫,自2008年首任伊始即告出現,當時國民黨主席是吳伯雄。馬英九自第二任總統開始,美牛案、證所稅、油電雙漲、軍公教退休人員年終慰問金、及年金案等,都是在國民黨內鬥及藍綠互鬥的交集地帶,使得馬英九面臨內憂外患、腹背受敵的困境,加以不擅溝通、拙於表意,遂失主導話語權的優勢地位。

  蔡正元的質疑帶有“法律”的包裝,有了“依法論法”的形貌;但此事的本質應不免有政治權力之爭蘊含其中。國民黨“不服”馬英九的領導,從他第一任總統任內就有。到了第二任,“反馬”的勢力不再只是零星的大老、立委,從基層的黨代表、到黨中央的中常委及中央委員,到執政的縣市首長,在政策上,都勇於表達與馬英九不同的主張與意見。

  但是在黨主席選舉,有黨內同志跳出來質疑連任的適法性,其實已可視為“針對性很強”的權力之爭,堪稱藍營內部“反馬”方式,已然“進階”為運用“法條”來與馬英九相互抗爭,實不可等閒視之。

  若說這是“分裂的國民黨”,或許言過其實,但馬英九與少數黨籍立委之間的疏離與對立,卻是形成馬政府當前亂局的主因。有幾名國民黨籍立委唱反調之言行,雖有時不無道理,但往往卻都是見仁見智。如今,蔡正元又突如其來此舉,堪稱禍起鬩牆之內。無怪乎,馬總統第二任以來,屢屢陷於政策反覆,一方面是出自馬英九不能有效領導,另一方面也是因立法院的生態混濁所致。

  是否連任黨主席,成了馬英九的又一危機。其實,若“依法論法”,蔡正元質疑馬總統已連任兩屆黨主席,但事實是馬英九在2007年當選主席後,任期未過半即請辭;而接任的吳伯雄則經由重新選舉產生,並非單純地補滿任期,馬英九不算連任兩屆。更何況,民進黨章程也明白規定,黨主席任期未過一半不算一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