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泉 |
中評社台北5月17日電(評論員 李家泉)台灣是一個選舉掛帥的社會,每年這樣那樣的選舉一個接一個;為掌握民意動向,於是這樣那樣的民調也同樣一個接一個。然而,這樣的民調究竟能不能反映民意,其作用和效果究竟如何,各參選政黨應如何對待這樣民調,等等,都是值得探討的。
台灣的民調究竟能不能反映民意?我看“也能也不能”。之所以說“能”,是因為它反映在選民投票意向上,大多是相對準確的。從過去歷次的“立委”選舉,縣市長選舉,以至地區領導人選舉,當選者大部分都與預測的相差無幾。馬英九能在2008年上台,也是當時的民意所歸,那時的民調與民意是一致的。
之所以說“不能”,是因為民意和民調也常有不一致的時候。民調只是為一時的某種選舉服務的,人為操作的因素大,注重表面現象多,注重眼前利益多,尤其是注重藍綠立場而不顧事物本質是非的多,因而很多場合都不能反映或至少不能完全反映民眾真正的利益,特別是不能反映民眾的長遠利益或根本利益。例如在一些選舉中,許多選民不僅只注意候選人的表面形象,注意他的言詞表達能力,而且特別注意他是本土還是非本土,卻並不在乎本人的道德品質,不注意他能不能真正為民眾服務,特別是不能注意他能不能真正為民眾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服務,因而像陳水扁這樣的人竟被選上台連續執政達八年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