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7日電(作者 張亞中)馬英九先生喜歡更正他人的錯誤,這是好事。基於事實,我也想更正馬英九先生對九二共識的錯誤認知,並希望他可以不要再誤導中國國民黨。
馬英九日前公開說;“沒有一中各表,就沒有九二共識”,這是對九二共識的事實表述,還是未來立場的宣示?。
1987年台灣開放兩岸探親,衍生出一些如郵件、文書驗證等事務性的問題,兩岸必須坐下來談。基於雙方已有長達四十多年的對抗及不信任,雙方必須有基本的互信基礎,才有可能對話互動。1991年“國統會”通過《國家統一綱領》,為兩岸關係拋出了橄欖枝。
1992年兩岸兩會的書信往返中達成了相互的理解,其中有兩個共識,即雙方都認同對方的主張;一個各說各話,雙方對彼此的立場表示尊重,但不是共識。
這兩個雙方都認同對方的共識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謀求國家統一”。雙方各說各話的立場則是:台北方面主張,“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北京也可以自行表述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來,外界把台北的主張稱之為“一中各表”。但北京當時的立場則是,由於1992年討論的是事務性問題,所以還不需要來討論一個中國的內涵問題。後來,外界把北京這個立場稱之為“一中不表”。
由於當時對一中的內涵並沒有共識,因此,“一個中國”既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中原則”即“兩岸不可分裂為原則”,是當時雙方對一個中國原則內涵的理解。
時間來到2000年,陳水扁贏得選舉。在520即將就職前,當時的陸委會主委蘇起,基於善意,特別創造出“九二共識”這個名詞。為何說是善意?因為蘇起了解,要甫上任的陳水扁“總統”及民進黨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謀求國家統一”這些文字,的確在面子上不好看,因此,發明“九二共識”這個詞,籠統把“一中”與“統一”的概念包括在裡面,但表面卻沒有“一中”和“統一”這兩個詞。因此,“九二共識”成為一個“創造性的模糊”的用詞。
請了解,是“九二共識”這個詞是“創造性的模糊”,並不是“九二共識”內容可以模糊。原因其實也不難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謀求國家統一”這兩個所謂的“共識”,本來就是“中華民國憲法”所堅持的(不分裂)原則與(追求統一)目標,不會因為北京同意才堅持、反對就放棄。如果自己要堅持或放棄,說清楚即可,有何需要模糊?
2008年,馬英九上任以後,突然把“九二共識”等同於“一中各表”,並且把這八個字連在一起。“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把九二共識窄化了,意指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
“一中各表”不是兩岸在1992年的共識,當時的共識是“一個中國原則”及“謀求國家統一”。但是馬英九以黨主席及“總統”的身分,就一口咬定這麼說,說久了,連國民黨還真的以為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
這種“指鹿為馬”的定調可真是把國民黨及兩岸關係害慘了。因為“一中各表”只是當時台北單方面的主張,北京從來就沒有接受過。但是講久了,就變成北京違反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主張也不可能結束敵對狀態,但又由於國共關係密切,使得民進黨可以輕易批評國民黨是“親中賣台”。
現在馬英九先生更離譜的主張“沒有一中各表,就沒有九二共識”。請問馬英九,如果北京不接受“一中各表”,是否你本人就主張及呼籲國民黨也不要再堅持當時“九二共識”中的“一個中國原則”與“謀求國家統一”,這兩項其實是“中華民國憲法”的主張?
如果的確這就是你的答案,那我無話可說,你自己背棄立場原則,貽笑大方,把一世英名都毀了,我沒有意見,但是請不要誤導應守憲的中國國民黨走上錯誤的方向。
(作者張亞中,為孫文學校總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