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推動和平發展期兩岸的身份認同:中華卡與中華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22 00:16:13


在兩岸關係上,最大的民族認同就是“中華”二字。
  中評社╱題:“推動和平發展期兩岸的身份認同:中華卡與中華旗” 作者:張亞中(台灣),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和平發展期可以推動的認同工作

  推動兩岸的共同認同,一直是這幾年來我與兩岸統合學會朋友們的重要工作。人員與經貿的往來,學術性的思想交流有助於彼此的瞭解,但是卻難以擴大與深化彼此的重疊認同。

  政治性的重疊認同建立,必然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論兩岸統合的路徑〉(張亞中,《中國評論》,2009年4月號,總第136期)與〈兩岸統合的實踐〉(張亞中,《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6月號,總第150期)兩文中,我提出了“簽署和平協議”、“推動文化統合”、“推動貨幣統合”、“推動經濟統合”、“強化身份認同”、“建立止戈立信機制”、“國際共同參與”等七個面向擬訂未來的努力方向。

  這七大方向中,有些有優先順序,有的需要在和平協議簽署以後才可能順利的推動,例如兩岸在政府間組織的“國際共同參與”,兩岸“止戈立信機制”的建立。有的是現在即可以推動,其中有些是必須由兩岸共同推動,有的則是北京可以率先實踐。例如,在推動“華元”做為計價單位方面,北京就可以率先啟動貨幣統合;兩岸也可以針對一些低政治層次的經濟民生事物成立共同體,例如“食品安全共同體”。在文化統合方面,北京可以將兩岸統合學會所建議的157個簡體文字先行還原,並啟動繁簡並用的政策,以方便兩岸文化認同的接軌。兩岸也可以共同編寫近現代史,使用同樣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國、高中的國文課本可有半數課文相同,以連結中華文化推動深層的文化與教育交流,進而建構兩岸文化共同體。這些工作都不需要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即可先行開始。

  在和平發展期,兩岸還可以推動強化兩岸身份認同的工作,即本文所提的“中華卡”與“中華旗”,本文即是在說明推動此兩者的功能及意義。本文有關“中華卡”的說明,是我出席由兩岸統合學會、大陸的孔子基金會、香港的中國評論通訊社於2013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宜興大覺寺共同主辦的《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研討會》時所提的建議之一。本文有關“中華旗”部分,則是2013年8月,由中國評論通訊社與兩岸統合學會在青島舉行的《兩岸海洋戰略圓桌會議》中結論共識部分的延伸。

  身份認同是所有政治統合的必要基礎

  “身份”就是“認同”的具象表現,它是一種藉由所信奉的圖騰、所使用的圖案、文件,來反映自己的歸屬,它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在凝聚全民共識所不可缺的成分。兩岸和平發展期不僅要推動經貿、人員、文化的交流,也要探討達成政治協議的具體內涵,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嘗試在現有的兩岸身份認同上再增加一個重疊認同。

  圖騰或名號的改變,往往象徵一個精神或政治歸屬的改變。兩岸和平發展期是統合期,是共同締造期,還不到統一的階段,因此,人們不容易接受一個新創造出來的集體身份認同標的。兩岸和平發展期也不是一個永遠維持分治現狀的局面,因此,我們不應滿足於現有的不同的身份認同標的,而應該共同創造一些能夠讓兩岸人民逐漸增加彼此重疊認同的圖騰、圖案、文件。

  要創造這些新的集體認同,有兩條途徑可以思考。一是從傳統的民族文化認同中找尋彼此的共通點,以做為兩岸人民的集體認同;一是不用弱化一方的“減法”,而是增加共同認同的“加法”。本文所提的“中華卡”就是前者思維的落實建議,“中華旗”則是後者思路下的創新嘗試。

  發行“中華卡”

  在國內,最具有政治性身份認同文件是身份證,在國際間則是護照。國際社會中,有的國家只容許擁有單一護照,也有的國家許可多重護照,不過,國際法對於多重護照的優先適用性也有規範。另一個則是低於護照層級的是“永久居留證”,它提供居留者一些政治權益。

  以香港與澳門為例,港澳分別在1997與1999回歸中國。基於政治、經濟與生活的多重考慮,與台灣一樣,很多人擁有的是不同的“護照”,也有人擁有在其它國家可以居留的“永久居留證”或是“長期居留證”。護照代表的是“國家認同”,持有者對護照國有權利與義務。“居留證”的位階低一點,但是也可以享受部分權益,也必須盡一些義務。無論是“護照”或是“長期居留證”,均反映出了認同的選擇。對於擁有護照的人,他認同這個國家,對於擁有長期居留證的人而言,雖然不認同所屬的國家,但是願意接受該政府的管轄。

  1648年西伐利亞條約以後,西方國際關係進入了主權國家為主體的時代,不同於中國人在歷史上用文化與民族來界定認同,西方人用主權國家、國際法這些概念來區別國民身份的不同。在國家法律與國際法原則下,全球華人雖然都是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但是為了符合目前國際社會的規則,分別拿所屬國家的護照,並接受該國的管轄及保護。雖然我們自認為是中國人,但是除了我們的面孔、語言、生活習慣、族譜外,沒有一個全球公認的文件可以證明我們是中國人,在涉及政治權益時,外國人只是從擁有者的護照中來斷定是哪一個國家的國民。

  兩岸目前在往來時是不可以使用護照,因而發展出了“台胞證”或“旅行證件”等文件。名稱雖然不同,但是內在的思維仍然是彼此為“異己關係”,它的存在反映擁有著的不同身份認同。例如,持“台胞證”進入大陸,仍需辦理簽注手續,並繳付一定的金額,在大陸並無法享受某些程度的政治參與,享受政治上的權益。相對的,大陸同胞來台灣也是一樣的待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