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中國可能會說自己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對台動武。”唐安竹還明白的說:“中國侵台的時間大概會在2024年。在2022年中共20大結束後,中共動武會跟黨內權鬥有關。我認為這是非常有可能的,也就是未來5年之內台海會發生戰爭。”
唐安竹認為“兩岸之間,中國欲統一台灣的聲音越來越明顯”,這並非奇怪的事,中國從來就沒有放棄統一台灣,衹是也一直沒有放棄和平統一,所以用“中國欲統一台灣的聲音越來越明顯”的事情來對他的預言作論證,其實並沒有實證的效用存在。
比較具有實證效用的事實,反而是在唐安竹發出預言之後,剛好美國三艘航母聚集太平洋海域;中國亦首次出動雙航母於東沙群島進行演習,日本媒體更傳言中國解放軍將奪取東沙島。
另外,此時美國神盾驅逐艦現身西沙海域,曾與中國軍艦對峙。中國軍機也頻頻繞台飛行,美方軍機亦繞台,甚至穿越台灣領空同步回應。尤其是美國務院已批准對台灣出售18枚重型魚雷。美中交鋒升級,形成軍事對峙態勢,台海局勢更受到各界矚目。
衹是,這些事實也不必然會引發兩岸在軍事上擦槍走火。
我們再來梳理一下兩岸之間武統言論,不外乎台灣政府“以疫謀獨”,藉防疫搞出席WHA視訊會議,或類似民進黨立委蔡易餘提案修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國家統一前”刪除,但他旋即就撤回提案。而2020年4月底,台灣制憲基金會也把制憲的連署送交台灣的中選會,這些都曾引發兩岸可能爆發戰爭的廣泛討論。
但嚴格說來,中國因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國際“究責”之際,台灣並沒有惡言相向、也沒有挑釁的行為,充其量衹是為自身的政治利益阻撓兩岸交流,以及爭取國際曝光度,這也在情理之中,當然也就沒有為中國創造武統台灣的可能空窗期。那麼武統論者預言解放軍會拿下東沙島,這是明智之舉嗎?
四、奪取東沙島意義何在?
就以東沙島的地緣戰略來說,東沙島易攻難守是眾人皆知的事,台灣長期駐守的是海巡署官兵,並非軍隊,解放軍若要奪島並非難事。然而,解放軍奪島後要防守,也同樣面臨易攻難守的窘境。
東沙島重要之處是因地處海運航道扼要的戰略地位,是東北亞的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重要的運輸航道,引戰東沙島,無疑將造成區域不安,成為眾矢之的,日本長久以來視此航道為生命線,自是無法坐視不管,若中國奪取東沙島想要長久據為己有,反而會變成燙手山芋。
所以,兩岸軍力固然懸殊,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一旦發生戰爭,不僅是東沙島,台灣任何一個離島都沒有抵抗解放軍的防禦能力,即使台灣本島能撐多久也很難樂觀期待,問題的關鍵是解放軍若放手攻台,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畢竟,台灣部署全球密度第二高的飛彈防禦系統,另有射程1500公里的“雄三中程飛彈”,涵蓋範圍遍及華中地區一線大城,兩岸交戰一定是兩敗俱傷的結果。而解放軍若貿然拿下東沙島,那麼所引起的國際爭端恐怕得不償失,這塊咬不下的硬骨頭,硬要啃的後果是給予美國駐軍台灣,或向台灣租藉軍港一個強而有力的藉口。這會是解放軍樂見的結果嗎?
所以,喬良所說:“台灣問題本質上仍然是中美問題,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解決台獨勢力,而是先解決中美實力對比。”這是有識之士的見解,並非是在唱衰解放軍之言。喬良否定了新冠肺炎是“貌似出現了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短暫空窗期”,代表解放軍還是很理性地看待兩岸發生戰爭的後果,而不至於隨一些軍事預言家人云亦云。
而另一位中國國防大學教授戴旭,近期也提出中美關係的“四個想不到”、“十個新認識”,其中一個最特別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想不到沒有一個國家站出來表示同情和支持中國”,一個特別的新認識是“要承認美帝是世界老大這個事實”。
戴旭所提出的三個“想不到”是:想不到,美國對中國有這麼大仇恨;想不到,美國政府下手這麼狠、時間如此緊迫、容不下談判的時間,這是絕大多數中國官員和專家預測不到的;想不到,美國國內兩黨竟然形成了統一戰線。
如果連軍事專家戴旭都想不到美國這般心狠手辣,那麼中南海的領導們,怎麼思考應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步步進逼,那才是比解決台灣問題更重要的大事,不至於在短暫時間內就急著要“武統台灣”。
五、兩岸戰爭的性質
兩岸是否會發生戰爭,並非衹是美中台三者的較量問題,也不僅是兩岸統獨之戰,它牽涉的範疇更廣,不是一般預言家所能全盤理解的。這裡衹討論一個比較基本的問題,就是兩岸戰爭的性質問題,這攸關兩岸領導人是否選擇戰爭的思考。
古今中外戰略學家對於戰爭性質的看法,可以說汗牛充棟。限於篇幅,我們就談中國人對戰爭性質的界定問題。
以戰爭的性質來說,在大陸拍攝的一部連續劇“清平樂”,劇中主角宋仁宗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在宋仁宗的眼裡,戰爭是:“將以利物,不以害物;將以救之,非以危之。”也就是戰爭是為了拯救,而不是為了帶來災難,亦即“帝王興師,必本仁義”。
反觀,中共過去對外興師,依照毛澤東的戰爭觀,都是要本著“正義”兩字,也就是衹有正義之師,才能攻無不克。而這個“正義”和宋仁宗的“仁義”本質上是有所差別的。
“正義”是在人群間適當分配好的東西——如財富、權力、報酬、尊敬,這也就是一種“分配正義”。既然要講求分配,就是攸關國家、社會與階級的正義問題,所以兩岸統獨問題未解,對大陸來說,這是一種國家、社會,甚至是歷史使命的問題,如果大陸選擇“武統”,那也是中國要解決國家分裂的問題。
“仁義”就有所不同,它是由孔子和孟子分別提倡的仁和義組合,兩者經常並稱,並成為中國讀書人最主要的價值觀。正如文天祥所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所以“仁義”主要講求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層面,像宋仁宗這樣的一個仁愛之君,絕不輕易以戰爭的工具去解決人民的問題。因此,宋仁宗在位42年除了征西夏之戰,並沒有發生過什麼內戰。
雖然“仁義之戰”與“正義之戰”性質上有所不同,但從本質論來看,還是有它們的共通點。毛澤東就說:“在戰爭中,正義一方終會贏得國內外的尊重、同情與支持。這種精神鼓舞會轉化為一種戰爭力量——精神動力。非正義一方則會受到國內外道義上的譴責、政治上的壓力,以及經濟等方面的制裁,其戰爭力量會不斷消耗、降低。”
在毛澤東的戰爭觀裡,戰爭的勝負與人心向背密切相關,即便經濟實力再強,武器裝備再好,如果政治上不得人心,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加,也注定要失敗。因為戰爭實踐的主體是人,如果得不到人心,那麼再優良的武器,也無法保障一定會獲得勝利,毛就舉過很多日軍與蔣介石失敗的例子,都是出在人心向背的問題上。
從這裡來看,毛澤東雖然講求戰爭的“正義性”,但也跟宋仁宗一樣重視戰爭中人的存在。所以,在中國人的眼裡,“仁義之戰”與“正義之戰”還是有連結之處。
由此來看兩岸戰爭的問題,兩岸統獨的問題,對大陸來說是國家層次的問題,也是個人的問題,對民進黨來說當然也是。所以民進黨想要獨立,除了要想到的是國家問題,也要想到人民。畢竟,戰爭一來,人民所受的災難是無法估量,所以即使堅持獨立,民進黨還是會想方設法避戰,不管是蔡英文搬出“中華民國憲法”或“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都是有意避戰的手段。
同樣的,大陸解決兩岸的問題,也是國家層次的問題,過去鄧小平認為解決兩岸問題可以推遲到50年、100年之後,就是考慮到解決統一的“國家正義”原則,也要顧及“人民仁義”的原則,不希望看到國共內戰的延續,讓人民再次陷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是鄧小平的“仁義”之處。
如今,雖然美中台關係錯綜複雜,美國一直把台灣當棋子,蔡英文政府也緊抱著美國的大腿。但是,衹要中國認清戴旭所提出的三個“想不到”,也理解到“武統”還無法贏得“國內外的尊重、同情與支持”,那麼這場台海戰爭,應該還不是發生的時機,兩岸目前維持冷對抗的局勢不至於有變,三個月到五年之內台海發生戰爭否,都是言之過早的事。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7月號,總第27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