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的全球化概念形成與實踐
http://www.CRNTT.com   2019-03-27 00:18:04


 
  (二)欲取得市場地位形成階段(2001-至今)

  2001年是入世的一年,中國總體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一兆美元,2002年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經濟實力已經明顯上升。江澤民在2002年十六大報告,指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也就是要進一步運用國際力量,深化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改革。這次的國際化觀點,不同於前期的思考,不但引資還要對外投資;不但要學習國際規範還要參與競爭。

  2001年中國以開發中國家身份,享受最惠國待遇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對內而言,除了為解決供過於求與社會貧富不均的經濟、社會現象外,並且為經濟起飛階段加入新經濟動能與深化體制改革動力;對外則期望在2016年取得國際認可的市場地位作為追求目標。

  雖然到2016年取消《反傾銷案件中非市場經濟地位規定》15年期限已到,美、日、歐並不同意給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取得市場目標並未完成。然而,自2001年進入全球化發展,經濟實力卻已經增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外匯存底國家30105.2億美元;對外投資流量排名第二;也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會行列;科技研發投入經費,也超過了歐盟國家;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已經高達30%,中國經濟仍在成長,對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高度影響的潛力。

  貳、經濟全球化倡議與行動

  一、經濟發展方式思維邏輯的轉換

  約瑟夫·奈教授曾指出,……對中國政策時,除了要警惕大家已經熟悉的修昔底德陷阱外,還必須擔心金德爾伯格陷阱。所謂“金德爾伯格陷阱”,是指霸權國家“是否會為提供全球公共產品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也表示中國要能倡議“經濟全球化”或提出一個“全球化戰略”的方案,就必須能對全球經濟起到重要的貢獻,並負起相對的責任。

  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大陸學者進一步評估,中國的力量有五個特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相當強的國際政治動員能力;國際政治……議題解決的能力;具國際政治懲罰的能力;具備更加強大的軍事能力。”

  2013年習近平在全國人大閉幕會上,提出“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2015年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並指出“五位一體”的總路徑和總佈局:(1)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2)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3)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4)和而不同、兼收併蓄的文明交流;(5)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這也是具有中國元素的全球治理內含。

  2017年1月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習近平認為經濟全球化阻滯原因有三:“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治理滯後;全球發展失衡。”為瞭解決這三個問題,指出了四個方法“敢於創新、勇於變革;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

  習近平的表述,可以清晰看出思維邏輯的一貫性,他批判了逆全球化的貿易保護主義,辯解了全球化的癥結,指出全球治理變革方向,舉起中國傳統的義利精神,聯繫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合,倡導與新自由主義不同的價值觀與具體的全球化路線圖。

  二、全球公共產品“一帶一路”方案

  2013年習近平相繼在哈薩克與印尼,提出“路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2015年即公佈了“願景與行動”方案,2016年第71屆聯合國大會被寫入了“A/71/9決議”文中,“表達出國際社會對這個新的合作倡議的認同”。

  “一帶一路”是在“中國仍不足以主導國際經濟秩序,超越經濟實力的國際經濟秩序地位可能倒逼自身陷入責任困境”的條件認知,與美國實施3T(歐洲TTIP、亞洲TTP、世貿組織外的TiSA)經濟戰略行動下,所提出的經濟合作方案。這個方案的基礎具有“歷史”與“文化”喚醒意識,亦有“地緣經濟戰略”的思路規劃,更貼緊了全球化的趨勢發展。

  中國針對美國經濟行動戰略,除了加強雙邊FTA與區域FTA經濟外交對應之外,提出了具有整體戰略意義的全球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從發展路線圖分析,具有以下特點:

  (一)有系統的發展

  “一帶一路”形成南中北三線,包括中─蒙─俄─歐;中─中亞─中東─歐;中─中南半島─印─中東─非(北線入歐),及由東向西發展的指引,地理重心在歐亞,基本上是海陸兼備方向整合,2018年更提出大連與海參崴港口為起點,北上通過白令海峽,沿北極東線向西,達北歐國家,形成北冰洋絲路的構想,以活化東北、西伯利亞的經濟發展。

  (二)開放合作政策

  “一帶一路”設計觀念,具備兩種內涵:一是經濟全球化所倡導的“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又提出包容性經濟發展新觀念,包括“堅持開放包容和平等互惠的理念;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而不同,共謀發展、共求繁榮、共享和平”。

  (三)金融系統的效應

  “一帶一路”發展的需要,中國成立了絲綢基金與亞洲基礎建設銀行。尤其是銀行的建立,中國定位為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的補充性銀行,但它的投資資本目標1000億美元,僅次於多邊銀行中的“泛美開發銀行(1010億美元)”,亞投行雖遭美、日抵制,但除原創57國外,“2017年擴增為90個以上會員國家。除世界銀行外,成為第二大的多邊開發機構”。

  叁、兩種不同全球化的競爭

  20世紀下半葉逐漸形成的全球化,是基於華盛頓共識、布雷頓森林體系,網絡科技興起、與英美政要依托WTO推動下,形成所謂“新自由主義”式的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治理模式。美國發起新一輪的自由貿易談判,則是提高准入的“自貿標準”,佈局3T全球經濟戰略體系,其受惠者仍然是繁榮的發達國家。

  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初步設想乃是為未來找到經濟發展的“空間出口”,以破解美國新一輪的戰略佈局,卻逐漸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雖然經濟全球化的理念不變,更補充了“包容性經濟模式”強調“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動精神,形塑了另一類的全球化意涵。

  如今美國3T戰略其中的TPP被川普政府取消,美國經濟戰略收縮,已受到保護主義陰影的籠罩。相反的,“一帶一路”4年來的推行,“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回應支持,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定,……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總體上說,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全球化戰略,是統籌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長遠、頂層戰略,其建設是以國家間合作為主要平台,也是涉及到國際合作的國家戰略。

  肆、結論

  從前述的內容,可以清晰地理解中國全球化戰略,是一種發展的過程。通過主體性的理論認知,觀念與力量轉變,全球化建構路線圖,逐漸形成中國全球化模式的內涵。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中國由國際化、現代化的建設觀點,轉為融入全球化、資訊化國家經濟發展的途徑。透過全球化行動的學習歷程,調整國內制度、規範與經濟結構。在融入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過程,不斷地擴張綜合國力以支持國家對外的行動。這也就是兩個市場、兩個資源的循環交替,而國力得以良性的螺旋上升。

  2013年中國新的政治團隊組成,國家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也上了一個台階,中國領導人不再完全奉行韜光養晦的對外作為,基於中國國力與自身領導能力的自信,主動針對“全球治理”的核心議題向世界跨進一步,並提出全球化發展模式。中國結合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以及從中國文化提出“和諧世界、和而不同”的養分,以克服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展的恐懼。

  中國的全球化路線圖,規避了美國3T戰略,特別是在推動“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中國也避開跟美國進行陸權與海權之爭,即使非走海權之路,也衹是循著明朝鄭和下西洋的路線,而沒有跨入美國領域的太平洋,所以中國的全球化戰略還是將傳統海權國家利益包含思考,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問題是出自於傳統海權國家對自身利益的絕對維護。2017年底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不但認為中國是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者,更視為戰略競爭對手,2018年7月啟動了“貿易戰”,並有擴大層次的跡象,包括了國際經濟組織的“機制競爭”。

  儘管如此,但是經濟發展戰略是不同於現實主義的權力競爭戰略,更多的是強調“彼此尊重”、“真誠融合”、“利益分享”的合作戰略,而不是“主導唯我”、“權力影響”、“利益最大化”的衝突戰略形式。所以,中國在走向全球化道路上,雖然每10年都會有一股亂流加以干擾,但是中國堅定地往自身設定的方向前進,終能一次次地闖過難關。如今面對美國祭出的貿易戰,中國勢必還是能夠化險為夷,最後仍會引領全球繼續往全球化的道路邁進。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3月號,總第255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