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但最終到底如何,也沒人知道,反正該吃的都吃下肚了,後來廠商是否有改進,台灣的“衛生福利部”也沒有給答案,只要媒體不炒,大家也就忘了這檔事。
塑化劑的問題是否有改善還未知,但是最近又鬧出餿水豬油事件,在中秋節前大量出售月餅的前夕發生這種事,恐怕大部分的消費者都會以為吃下肚沒鬧肚子,所以也懶得去追究了。
然而,這件事並非只是在台灣內部受到影響,連遠在加拿大多倫多的華人區,也為台灣食品被添加餿水油而人心惶惶,這比以前的塑化劑還要嚴重。
其實,台灣食品和小吃是名聞遐邇,如果商家誠實使用安全的用料,應該會有很大的獲利,但是貪小便宜就是人的特性,所以能省則省,商家寧願使用比市價低很多的原料,也不去打聽為何那一家的原料會比其他家便宜那麼多。
特別是這次最不值得同情的兩家糕餅店就是基隆的李鵠和台北的犁記,這兩家不只在當地有名,應該說是全台都有名氣,所以不愛惜自己的招牌,當然,也無須在出事之後,要求消費者可憐。
當然,如果要檢討台灣食品老是出問題,還是可以從整個社會結構來討論起。近幾年來,台灣的各種物價不斷的飛漲,但就是薪水不漲,所以有些糕餅店為了抓住客人,也不太敢隨著物價跟著漲上去,店家只好去找一些廉價的原料,避免漲價讓客人跑掉。
所以,物價、房租不斷的飛漲,才是引發台灣食品出問題的“幫凶”。如果政府能夠注意物價飛漲背後漲價的因素,應該就不會出現食品安全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