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石之瑜:兩岸統一,水到渠未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5 16:52:26  


在台灣顯而易見的趨勢是,年輕一代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正步上青年李登輝的覆轍,把中國當成是外國者日衆,上焉者視之為鄰國或機會,下焉者當中國是敵國,勉強也許是可敬的對手。
  中評社香港3月15日電/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今天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如果請教北京領導有無完成統一的意志,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那麼,有達成目標的戰略嗎?一國兩制與和平統一是立即的聯想;至於具體步驟如何,應該就是“胡四點”了。

  意志、戰略與步驟,能不能保障統一的獲致呢?面對兩會的樂觀氣氛,外界或許也要練習不從北京看兩岸關係,而從台灣看,試試這樣會得到對統一什麼樣的評估。

  在兩會期間,由溫家寶率先定調,確立的ECFA談判對台灣讓利的大原則,配合早就如火如荼在與台灣各界建立的關係,讓兩岸關係在統一遠景不甚明確的情況下,仍然令人感到樂觀。

  不過,統一的道路,能用買通的方式嗎?或者靠著建立與台灣的私人情誼就好了呢?台獨勢力會因為得到經濟好處,就放棄逼迫國民黨在台獨問題上表態嗎?民進黨人會因為與大陸來客把酒共歡,次日登上舞台就忘卻表演台獨嗎?

  台灣年輕人不視自己是中國人

  在台灣顯而易見的趨勢是,年輕一代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正步上青年李登輝的覆轍,把中國當成是外國者日眾,上焉者視之為鄰國或機會,下焉者當中國是敵國,勉強也許是可敬的對手。

  所以,即使北京領導吃了秤砣鐵了心要對台灣同胞好,也應要有起碼的心裡準備,只能是為了對同胞好而對同胞好,不能是為了統一而對同胞好,不然將來難免會有得不償失的相對剝奪感。

  2008年以降,因為兩岸直航而開展的民間交流果然沛然莫之能禦,但是台灣人沒有把大陸當同胞,而是看准大陸心態的脆弱,乘虛而入,掌握機會。不僅台商如此,國民黨更是如此。國民黨鬥民進黨或許相形見絀,但對付中共還是有其一套,其中漫天要價的佼佼者,又是外交休兵,又是開放觀光,非馬英九莫屬。

  馬英九是北京在台灣最重要的投資,但是馬英九絕對不會推動統一。他將兩岸關係經濟化的意圖,當然是著眼於選票,一可以緩和台獨騷擾,二可以維持台海穩定。無巧不成書,北京採取同樣步驟面對兩岸,一可以免於刺激台灣人的反彈情緒,二可以配合國內改革開放。

  只知有金遼不知有宋

  其結果,不但台灣人已經沒有任何的統一意識,甚至不解統一為什麼繼續在北京的議程上庸人自擾。這就造成北京在投資台灣人的情感之餘,依舊是動輒得咎,台灣人把中國當成笑話而嗤之以鼻的習慣,並未因為中國崛起的印象高漲而調整。

  這種先求穩定治理內部再徐圖統一的想法,鑒往知來可以回溯到南宋。當時偏安江左,日久北國百姓只知有金遼,不知有宋,較之於1980年代後國民黨改采革新保台的偏安政策,不圖統一,以致如今多數台民不知自己為何應是中國人,若合符節,馬英九正是此一轉變的典型。

  時至21世紀,北京領導致力於抓住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是否遲早也將引發大陸年輕一代不知台灣為何必須回歸祖國的一股忘史潮流?試問,新一代已不知文革,又如何感受得到乙未割台之痛?

  以國民統一超越政權統一

  就算拉攏台灣人很成功,因為雙方都聚焦在經濟好處,觸及政治統一就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韙。難怪當年要迎回徽欽二宗的岳飛慘遭不測,就像今天國民黨若有談統一者必遭黨內同志唾棄。同理,北京若有鼓吹即日著手落實統一者,也將反而不當地揭露統一進程正遭遇障礙的尷尬,而招致不切實際之譏。

  簡言之,根據2008年以後的短暫有利形勢就妄對兩岸關係的遠景做判斷,是幼稚的;認為兩岸大三通以後台獨會逐漸失去市場而鬆弛,是盲目的;認為國民黨比民進黨更有利於推動統一的樂觀期盼,是冒失的。

  沒有碰到真正的節骨眼上,任何人都可以大言不慚地說統一是神聖使命,放棄統一就是民族罪人。但現實無情,對於台灣同胞普遍將中國當成外國,而不當成祖國的心態,現在反而是靠大陸在幫忙文飾,畢竟沒有人想試探自己會不會真的變成罪人。

  往積極方面想,也是台獨最忌憚的,就是在政治統一不可得的情況下,兩岸民間形同統一起來那樣在交往、通婚、通學與通商是其中最有效的統一指標,要是再進一步從法律上賦予他們居民身分,也是某種法理的統一,亦即以國民的統一超越政權的統一。

  若以國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則台獨雖能擋國家之統一,卻不能擋無國家之統一,或無國家意識之統一,厥為最深層形式的統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