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艱鉅的挑戰:落實改革 重振經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15 10:42:18  


 
  復次是各級地方政府的債限設算,在於“自籌財源”:自籌愈多者,其舉債上限愈高。如此的設計,是為促使各地方政府多多自覓財源、或是多發行自償性公債,破除往昔“地方只搶錢、不生財”的零和賽局舊模式。

  要言之,地方應平心靜氣面對公債法修正,順應財政緊縮與追求財政永續的全球潮流,政府再擴增的舉債空間時不應過大。如果地方僅係為了討好選民,大量舉債用於買票性質的福利支出或節慶的鋪張浪費,公債法給予再多舉債空間,終將只會拖垮財政,債留子孫。

  尤其,當前台灣的財政拮据,各級政府都捉襟見肘,正是好好落實公債法、健全財政紀律的絕佳時機。所以公債法的設計,不應有濟弱的政治考量,原則上應設計成愈有能力償還的城市能借愈多,反之亦然,才會讓地方政府有足夠的誘因,將有限的資源運用在未來的發展上。

  用人“小圈圈”不是問題
  拼經濟才是硬道理

  近來有人批評馬英九有“圈子過小”的問題,這個話題從馬英九擔任總統以來從未斷過。究竟這種說法是成見或是謠言?值得探討。尤其馬英九身為台灣領導人,其實可以反躬自醒,到底是用人或決策的哪一個環節,造成如此評價?筆者倒是認為,類此批評有商榷的餘地。

  所謂“用自己人”,應界定為領導人用他相信的人,其意涵有兩個面向,一為對鞏固權力有所裨益;一為對這些人做事能力有信心。至於兩面向的比重應如何斟酌?即用這些人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還是給他們舞台發揮專長,則難免言人人殊。

  “馬英九用人圈子太小”之說在國民黨中常會出現後,國民黨前發言人陳以信投書媒體,為馬英九叫屈,他例舉馬英九曾重用或正重用的賴幸媛、王清峰、李鴻源、楊秋興、劉憶如等皆非國民黨籍。如此胸襟,應可媲美唐太宗李世民之重用魏徵。卻也因此之故,馬英九遭黨內或明或暗的痛罵,甚至包括國民黨傳統支持者,都說:“國民黨難道沒人嗎?”

  從這些用人的實例,在在體現了馬英九的用人不但不是“小圈圈”,反而可以說他的用人有點“大圈圈”,執政團隊裡各方英雄豪傑匯聚,但統合性不足,默契不夠,甚至高談闊論大方向,但卻沒有能力在具體個案上發揮正面的執行力,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

  自去年114大選以來,馬政府的閣員始終給人“各吹各調”的感覺,問題似乎都不是出在“小圈圈”,而是讓人覺得馬政府的內閣不太像個團隊。可見政府組成要大,才能廣納百川之見,但核心要強,才能把百川之力匯聚成無往不利的執行力。其實,馬英九用人的圈圈一點都不小,但如何把大圈圈分散的力量收攏凝聚,這才是他要克服的難題。

  古今中外,領導人怎麼可能沒有可以貫徹其理念的核心幕僚,不能因為領導人信任他的幕僚,就用“小圈圈”的標籤加以否定。正因如此,沒有領導人沒有“小圈圈”。所以,“小圈圈”不是問題,只要“小圈圈”不會妨礙團隊內部的多元意見,不影響團隊號召各路人馬一起努力,“小圈圈”反而是分散意見的凝合劑,有助於拿捏執行的重點。

  正因如此,吾人認為,過去一年來馬政府的問題是出在政府整體執行力。人民真正在意的是執政者經世濟民的表現,而不是他的“用人”哲學。既然領導人的用人方式怎麼樣都有批評的空間,那麼“大圈圈”或“小圈圈”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領導人有無能力增進人民的福祉。

  再進一步言,儘管馬英九堅持理想與改革,不能不體會落實理想和改革都需要方法,用人和做事都是如此。例如:馬英九重用江宜樺,在總統用人權上可有各種安排,但太早放出風聲指馬屬意將參選台北市長,既亂了黨內提名制度,也讓江提早成為箭靶子,黨內志在參選市長的“立委”,立即反應必然就是馬用人“圈子小”、同質性高;各方矚目的中央委員連勝文也從此動見觀瞻,連勝文面對他參選的詢問,以“不把經濟搞好,當選也是丐幫幫主”,其言雖重,卻直指核心,執政黨此刻唯有齊心協力救經濟,哪有餘暇拼選舉?

  總之,領導人應虛心聆聽各界的批評,批評者也要有意見不被接受的雅量。“用人圈圈太小”是個假議題,真議題是人民對經濟普遍不滿,所以不管領導人怎麼用人都不對。換言之,馬英九的用人風格,真的不是政績不彰的主因。但身為領導人,實應深諳“生氣不如爭氣”的道理,亦即:有政績,用人不是問題:沒有政績,什麼都是問題。所以,馬英九其實不需太在意別人對他“用人小圈圈”的批評,反而更要警惕的是,只有把台灣的經濟拼起來才是“硬道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2月號,總第182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