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逸儒 |
中評社台北7月15日電(作者 蔡逸儒)十二日,由國共兩黨共同舉辦的兩岸文化經貿論壇在中國湖南長沙閉幕,大陸方面除外,台灣有國民黨籍的相關部會副首長,和知名的學者及部分民進黨前任公職人員參加。除了行之有年的經貿議題之外,加強、深化兩岸文化血源關係實為此次會議重點。若謂成果豐碩應不為過,現在就看如何將有關建議加以徹底落實。
國共論壇前經召開四屆,名稱改為兩岸論壇並不新奇,因為去年十二月就是如此稱呼。這次文化論壇的主題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月前對台新政策的內容遙相呼應,當時新胡六點的重點之一,就是兩岸要共同努力加強文化認同、民族認同以及文化交流。顯見北京有意將此政策指示加以落實。方向絕對正確,應予肯定。
至於論壇與海基、海協兩會之間的關係,由於兩會是經過雙方政府授權的對口單位,而且雙方對於經濟議題的討論已經深入、詳實,而且著有績效,所以國共論壇與既有的兩會對話管道並無競爭、衝突、取代之意。充其量言,論壇只能扮演補充的角色。外界的關切純屬多疑,要不然就是惡意栽贓。不值一評。
談到論壇效果問題,由於中國人有特異的時間觀念,認為凡事都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而且北京當局慣於從更高的戰略高度切入,中共顯然不會急於求成,台北可以確定的是,北京未來將會努力嘗試把每一個不同的論壇內容都充分加以落實,而兩岸文化交流尤其如此。對此,台灣可以將其視為一個良性競爭,互利雙贏的過程,正面以對,不必有所畏懼。
民進黨派系人物日前在台北媒體發表文章,以民調數字為例,強調只要有耐心,時間其實是站在台灣這一邊。文中坦白承認這就是柔性台獨、曲線台獨或獨台,比硬性台獨更難處理。這就是為何大家憂心,如果兩岸只是單純的維持現狀,讓獨台觀念以及台獨主張充分結合,讓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主張的所謂台灣新本土論生根發芽,當前兩岸關係的改善或許只是暫時的表象。
或許正因為如此,中共當局早已深切体認,兩岸當前經濟的利益交換固非一無所得,但仍應透過各種方法,從考試、教育、宣傳到文化、戲劇、宗教、出版,多管道、多面向、多層次的強化、建構兩岸命運共体,包含兩岸共同未來的認識,這才是當務之急,可長、可久的辦法。對這次兩岸文化論壇的觀察應該由此角度出發才算公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