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李武忠:智慧農業 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22-01-15 00:29:07


李武忠
  中評社台北1月15日電(作者 李武忠)回顧2021年全球天災人禍不斷,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困擾持續,儘管農業在全球 GDP 中的份額已縮減至僅 3%,然而確保糧食安全對於國家領導者,始終是一項嚴峻挑戰。根據世界糧農組織指出,2021年世界穀物產量為27.91億噸,較2020年增加0.7%創新高,但是受到氣候異常、肥料飼料等生產成本上升(2021年美國的肥料成本比2020年高出1成多)、環境污染加劇、水土資源減少(地球上大約 70% 的淡水用於糧食生產)、通膨壓力、新冠疫情擴散(全球感染人數超過3億)、糧食出口管制、航運受阻、勞動力短缺、生物燃料需求增加(美國約4成豆油以及巴西約5成甘蔗用作生物燃料)、能源短缺(國際石油、天然氣與煤炭價格飆漲)等影響,穀物價格亦創下2012年以來最高,讓全球飢餓和貧富差距的情況更為惡化(2020年僅亞太區域就有10億多人無法獲取充足食物),也有美日專家提及中國大陸大量儲備糧食也是糧食價格走高的原因之一,遭中方嚴詞反駁。(2021年前11個月,全球玉米平均貿易量約1.89億噸,其中中國大陸進口玉米2702萬噸,占全球玉米貿易量的14%左右),面對異常氣候、人口增長、疫病干擾和政經等變動,合理的國家安全儲糧數量有必要重新調整規範(FAO建議各國安全存糧應占年消費量17%至18%)。展望2022年由於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全球疫情持續、加以氣候變遷加劇,糧食市場恢復穩定仍不樂觀,想確保所有人的糧食安全,維護生態環境,現有糧食產銷體系需要徹底改變。

  糧食不是一般商品,需樹立“大食物”觀的安全意識,是以維護糧食安全係指對食物多樣化需求的滿足,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安心”、還要“吃得健康”。隨著互聯網、傳感器、設備、機器和信息等技術的進步,未來的農業將使用複雜的技術,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啟動。為此多國正在積極推動“農業4.0”(亦稱第四次農業革命),研發運用有利可圖的農業經營新技術,農民商業網絡 (FBN)正在崛起,許多回鄉青農也樂於投入此領域經營。

  糧食安全和永續發展同樣是兩岸關注的焦點。中國大陸為農業生產及消費大國,由於人多地少水缺的先天條件沒有改變,玉米及大豆產量不足,糧食處於供需緊張平衡。為滿足民眾需求,中國大陸官方強調“藏糧於技”、“智慧種糧”,中國大陸國家領導人也提點: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糧食、經濟、國防等安全。只是農業科技創新非一蹴可成,特別是小農為當前農業生產主體,更需要依賴有系統、長期、持續的政策、財務、人才等支持。是以中國大陸不僅有計劃的培養具新理念和新科技的新農民,還將農業科技研發經費提高至農業總產值比重的1%以上(澳洲政府每年在農業研發投資超過6億澳元)還鼓勵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讓科研能與農民實際需求結合,並選定多處適當地區(如湖南、山西、新疆等)結合產官學研進行“無人智慧農場”的實際測試,成果令人鼓舞,農業經營模式正在轉型,繼續下去中國大陸很可能在智慧農業發展上灣道超車,也會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安穩。

  台灣農業過去在先天條件不佳的情況下,憑著後天的勤勞努力,闖出一片天,在品種改良、生產技術及產品品質上表現亮眼。如今國內外環境轉變,農業科研及創新能力大幅降低。如今面對極端氣候、能源短缺、人口老化(農民平均年齡約64歲)、少子化、市場受限、區域經濟整合不利、勞動力不足、農地大量消失等困局,政府卻老是想靠大量補貼和宣傳來安撫農民,粉飾太平,短期雖有效卻相對削弱農民應變的能力,越來越像溫室花朵,難敵外界的風雨,雖然也強調發展智慧農業,卻只見零星成果並未落實,且高端農業科研人才暨經費未見大幅成長,相反的農業主管部門竟然編列高達1.5億元的媒體宣傳費用,引發在野黨的強烈批評。面對未來,台灣的農漁業不應再盲目追求數量的增加,也不宜將龐大經費投注在補貼和大內宣,造成排擠效應,應有計劃投入提升農業原創能力,鼓勵初創企業和大型企業積極投入農業創新科技研發,並參考國外經驗規劃成立“農業矽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及“農業科技投資統一窗口”,在農業生物遺傳育種、農業5G應用、動物疫苗開發、綠色產銷體系建構、智慧倉儲物流、農產品智慧加工技術與裝備、農業全產業鏈品質暨安全快速識別與監控等領域,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同時設置“新科技農人養成平台”、“農業新科技諮詢平台”,確保研發成果與實際農作能迅速銜接,讓農業科技研發能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智慧農場”早日成為未來農業經營的主體!

  維護糧食安全是一場持久戰,而智慧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軸。在這場競逐賽中,兩岸各有優劣勢,也各自有需要克服的難題,最終誰能笑傲江湖,關鍵在領導人,讓人民過好日子不能口惠實不至,誰真正以蒼生為念,視民如子,誰就能勝出,畢竟得民心者得天下亙古不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