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地區少數民族族源神話傳說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23-10-22 00:02:15


  中評社╱題:台灣地區少數民族族源神話傳說探析 作者:施沛琳(台灣),台灣台南市人、廈門大學歷史系博士,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教授

  【摘要】神話是口傳文學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最古老的象徵形式,代表族群生命意義和信仰思維;是對人類共同語言的紀錄,有的內容雖奇異,卻為民眾所確信。神話和傳說靠口傳,世世相傳。雖無文字可供記錄,台灣地區少數民族各族亦有自己的神話傳說表述與傳示後代,關於族源或從高山或從海,針對這類族源傳說的研究,可更深入瞭解少數民族的起源與發展過程。

  在大量閩粵漢人移墾台灣地區前,少數民族〔1〕廣泛居住於全島,多數時候其稱呼依居住地是否在山區或丘陵,而被稱以“平埔族”或“高山族”;現今在島內統稱“原住民族”,主要分佈在台灣本島北中南平原與丘陵交界處,以及山區與東部地區。

  台灣少數民族是台灣地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分佈在全島,由十數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的部族構成,截至目前,經台灣當局認定的少數民族群有16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與部落結構,包括: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達悟族、邵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噶瑪蘭族、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等。

  平埔族分佈在蘭陽平原、東北角、北海岸、台北盆地、西部海岸平原到台南、高雄、屏東一帶。〔2〕由於地緣上濱海因素,平埔族與亞洲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一直以舟船互有往來,不過也因為地緣關係,當漢人移墾台灣後,與漢人互動、交流,漢化程度深,其原有之風俗習慣與語言多數消失,亟需強化語言文化振興,目前平埔族中僅邵族與噶瑪蘭族被認定為台灣少數民族之一亞族。〔3〕而另外被認定的14個“原住民族”,多數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梳理目前有關台灣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如下:

  一、“西來說”或“南來說”

  台灣地區少數民族泛指在17世紀祖國大陸沿海地區人民尚未大量移民台灣前,早已居住在本島及其周邊島嶼的住民。清朝時,台灣少數民族被稱為“番族”,日據時期泛稱“高砂族”,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又將其分為“山地同胞”與“平地山胞”。為了消解族群間的歧視,台灣當局於1994年將“山胞”改為“原住民”,後再進一步稱為“原住民族”。除了所援用之原文表述將以雙引號表述之外,本文則以“少數民族”定義與稱呼。

  目前學界關於台灣地區少數民族的起源說法有兩類,一是主張其發源地在大陸東南沿海,為“西來說”;一是主張從東南亞南島語族北遷台灣,為“南來說”。考察台灣地區少數民族族群來源,不論是高山發源、平地發源、海岸發源還是海外發源諸說,自史前時代開始的台灣島上“土著”文化系統與大陸確實有著極密切關連。〔4〕

  “西來說”的說法甚為普遍:學者主張,從語言、考古、文獻資料、神話傳說等方面的研究推斷,台灣島上少數民族的起源地是大陸東南沿海。學者甚至推測少數民族移入台灣島內的年代,例如:賽夏族與泰雅族應是在西元前三千年的先陶時代即遷入本島。〔5〕再者,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亦表明,早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堂兄弟”“左鎮人”就從大陸來到了台灣。〔6〕到了新石器時代,居住在祖國大陸東南沿海的一支古越人又來到了台灣島上,成為今日島內少數民族的主要來源。〔7〕

  台灣地區少數民族外表普遍具有膚色淡褐、眼睛大而亮、雙眼皮、身材不高等特徵;上世紀90年代,時任台灣當局文化主管部門負責人陳奇祿曾就考古證據結果表示,多數人類學家都同意,他們是從大陸華南直接或迂迴通過東南亞島嶼,在不同時期一波波進入台灣,惟有蘭嶼的雅美文化已確定和菲律賓有極密切關係,是唯一的例外。〔8〕

  再根據一些史前文化研究顯示,一部分早期台灣島上住民由大陸東南沿海直接渡過海峽進入台灣島內,成為泰雅、賽夏、布農等族的祖先。多數學者認為,這些族群主要是由大陸東南沿海閩越族與早先已居住島內的矮黑人相融合。而從其某些文化特徵可證明,如缺齒、去毛、文身、黥面、獵首、吹口琴、著貫頭衣、住干欄屋、崖葬等。〔9〕

  “南來說”指:另有一部分“南島語族”的住民是從菲律賓及印尼各島嶼及中南半島遷入,包括:魯凱、排灣、雅美、阿美、卑南等族,其與東南亞“南島語族”古文化特質有許多相似之處,且有著密切關係。其中,排灣族與卑南族則應是在東南亞巨石文化興盛時期移入。這部分住民的祖先亦由閩越人從大陸東南沿海先經過中南半島到達南洋群島,然後再經由菲律賓群島進入台灣島內;這些住民的體質、語言和風俗與南洋群島馬來人有許多相似之處。

  從1980年代起,包括凌純聲、金關丈夫、鹿野忠雄等中外學者即提出類似看法指,台灣史前文化中,不但有濃厚的大陸北方文化要素,而且所謂“南方要素”,也有許多是由大陸沿海傳入台灣的。“台灣先史文化的基層是中國大陸的文化,此種文化曾分數次波及台灣”。〔10〕

  而島內一些語言學家主張認為,台灣地區是“南島語族”祖居地的說法,其論點事實上是對少數民族“馬來”種族、“印尼式”文化屬性和“南島語族”語言範疇的主觀歪曲。民族考古學的新進展表明,台灣島上的少數民族和“南島語族”及其文化主要起源於大陸華南。〔11〕

  而事實上在1991年時,澳大利亞考古學家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即已推論過,“南島語族”自亞洲東南部遷到台灣島後,再從島上向南或向東擴散。貝爾伍德甚至推斷其遷移年代,第一階段於西元前4000年,從亞洲東南部遷到台灣島內;第二階段於西元前3000年從島內開始擴散到菲律賓北半部;第三階段於西元前2500年再擴散至婆羅洲、蘇拉威西、爪哇、帝汶;第四階段於西元前1200年擴散至馬利安群島、蘇門答臘、新幾內亞、斐濟、東加;第五階段於西元前200年擴散至密克羅尼西亞東部、玻利尼西亞中部;第六階段於西元前300至400年擴散至夏威夷、復活節島;第七階段於西元700至800年擴散至馬達加斯加、紐西蘭。〔12〕

  貝爾伍德與其主要跟隨研究的語言學者羅勃布拉斯特(Robert Blust)均認為,“南島語族”源於中國大陸,到達台灣島後,其中一支南島語族向南移出,成為馬來波里西亞語族。從其研究的考古數據認為,南島民族的祖先原來是居住在大陸東南沿海的新石器時代農民,由於穀類農業的發展,使得人口急速擴張,於是自六千年前開始向海島移民。這與張光直曾推測的“南島語族”起源於大陸東南,通過台灣地區、菲律賓和印尼群島到達大洋洲群島間的遷徒與傳播路線基本相吻合。〔13〕爾後,於2010年10月16日,“南島語族”法屬波利尼西亞人發起一項“尋根之路”活動,以實驗考古學方式,從大溪地至福建福州考察尋根,更加能證明以上論點的可靠性。

  凌純聲曾針對畲民犬圖騰提出類似看法:“東南亞洲大陸方面,在中國大陸長江以南至印度支那半島北部,與海洋方面南自爪哇經海南島、台灣地區、琉球,北至日本北海道所有的犬圖騰,我們相信他們是有關係的。……且在東南亞洲的一區域中,其主要民族為印尼,所以我們可說這犬圖騰是印尼族中較普遍的一種圖騰。”〔14〕

  台灣島上“土著”居民除大部分是從大陸直接移居過去的閩粵族外,還有一部分是從南洋群島移來的馬來人,但多數人類學家認為,南洋馬來族亦為從中國大陸南遷南亞之蒙古人,因此他們與中國大陸也有同源關係。〔15〕基於同源關係,所以,“共同的原始心理和集團意識,創造了共同的祖先神話、史詩和傳說,並在血親範圍內世代傳承”。〔16〕在歷史洪流中,台灣島上的“土著”流傳與大陸地區民族相似的故事中如:兄妹配偶型的洪水故事,地理分佈自中國大陸北部,南至南洋群島,西起印度中部,東至台灣島;如此的區域分佈與種族間同源都有類似傳說故事。〔17〕

  《Nature(自然)》雜誌2021年2月正式發表了論文《東亞地區最大規模的古人基因組研究》,該項目牽頭人、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傳超首次公開了台灣島內古人類DNA數據。其結果表明台灣島內2000至3000年前的古人與大陸侗傣語人群有緊密的遺傳關係,直接證明台灣島內少數民族所屬的南島語族起源於中國大陸,強有力地反駁了島內少數民族“南來說”。〔18〕

  二、民族源起傳說或從高山或從海

  神話是俗文學(或口傳文學)中極為重要的部分,但針對神話的定義往往會隨著研究者探討的動機與所運用的方法產生密切關聯。德國哲學家卡西勒認為“寓意”引領神話的誕生;神話是人類文明發展最古老的象徵形式。面對無法避免的衝擊,人類理性創造發明神話。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神話如同夢境,是潛意識對恐懼和欲望的映照。神話代表族群生命意義和信仰思維。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發現神話和夢的解析有個共同原型,都來自集體潛意識。〔19〕美國學者戴維·利明的定義是:“真正的神話是對人類共同語言的紀錄,它和純意識形態相反,為我們提供一個超越語言、精神、文化、傳統及宗教的聯絡媒介……。”〔20〕林惠祥認為:“神話是說明的故事,是要說明宇宙、生死、人類、動物、種族、男女、宗教儀式、古舊風俗及其他神秘性的事物的原因,內容雖很奇異,常出於事理之外,但卻為民眾所確信。”〔21〕

  固然有著人類學與民族學等學者的相關研究與論點,雖無文字可供記錄的台灣地區少數民族,其實各族亦有自己的神話傳說表述與傳示後代。不過,神話和傳說都靠口傳,世世相傳,沒有固定版本與說法,而且當部族因遷徙而分開發展後,有時候語言與生活方式亦產生變化,神話和傳說也隨之會有所改變。少數民族由於有著迥別的歷史文化發展背景,必須由民族深層的文化根柢裡覓取滋養,方能突顯其特色與價值。各少數民族有其傳統神話,加上有著民族文史人士與文學創作者將其撰寫下來,讓民族的文化內涵能存於斷爛殘缺的口傳傳說中。

  各族間流傳的傳說與神話故事,關於自己族源的或從高山或從海,尤其能看出一些“海上發祥”傳說情況,即便源起於高山者也不乏與水有關之神話傳說。例如:阿美族、卑南族、泰雅族、排灣族、雅美族均流傳著關於其族群人類民族起源的神話傳說。其中,阿美族、卑南族與雅美族人(達悟族)的人類民族起源均與海洋有關。

  阿美族起源神話中,有“創生神話”與“發祥傳說”兩大類;北部阿美族人傳說祖先由神降生而來,南部阿美族人認為祖先由石頭誕生來。〔22〕他們的祖先是如何來到台灣島上?東海岸阿美族人傳說,很久以前,某地有一部族全體成員出海捕魚,旋及遭逢強烈大地震,不僅陸地上山崩地裂,連海水都變成滾燙,導致全族族人幾乎沒頂,僅餘一對姐弟駕著一隻小船手抓一把糯米,得以在滔天海浪中逃生。這對姐弟最後漂到台灣東部拉瓦山上,為繁衍後代著想,姐弟二人結為夫妻,而一代一代繁殖成一個部落。〔23〕另有一說,遠古時代,發生大水災,有一對阿美族兄妹坐上一個臼(四方形的容器)飄到台灣島上,然後產生後代,子孫分散到東海岸各個地方。其中又有一個版本說,兄妹上岸後沒有食物,幸好在臼中找到小米的種子,播種在地上,因此得以生存。

  過去長期共處於阿美族部落的撒奇萊雅族也有類似傳說,其族源一說早期撒奇萊雅族住在另一個島嶼,從事捕魚工作。有一次有兩姐弟捕魚時在海上遇到強風,槳劃斷而無法返回,他們被風一直吹到花蓮東部,即現在鹽寮一帶上岸,而落地生根。兩姐弟後來結為夫妻共組家庭;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繁殖了相當多人口,就往花蓮出海口西邊更寬闊平原遷徏。另一說,撒奇萊雅族人是坐著一種叫“塔缽缽淦"(tabobogan)到了花蓮。“塔缽缽淦”的形狀像船但不是船,是一種用來舂小米的長型臼。傳說是有一對夫妻將子女放在這個容器放水流,兩人帶著一把稻穗,衹拿了一顆吃。漂流到東海岸在豐濱(貓公)上岸,將剩餘的稻穗撒在地上,才有後來的穀類。〔24〕

  太魯閣族人於上古時期由南洋一帶坐船而來,登陸後定居於台中平原與平埔族共同生活過,後來才往台灣中部高山遷移到多羅灣(Truwan)山谷(現今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平生部落)等地區。大約四百多年前,因人口增多耕地不足離開多羅灣,翻過奇萊山來到大濁水溪(和平溪)以南、木瓜山以北(含立霧溪、三棧溪),前後拓建96個部落。〔25〕

  卑南族起源有竹生與石生兩種說法:竹生傳說以卑南社為中心,石生傳說以知本社為中心。〔26〕卑南族人的傳說,他們的祖先來自太平洋靠近台東的一個小島,叫巴那巴那揚(Panapanayan)。時至今日,卑南族人舉行祭祖時,仍須面對綠島及蘭嶼方向祭拜。

  蘭嶼居民的遠祖來源亦有石生與竹生兩種傳說。雅美族(達悟族)傳說在太古時代,南方來一位神人,他先創造小蘭嶼,再創造蘭嶼,返回南方,不久又回到蘭嶼,製造竹神和石神,生出男女,他們就是雅美族(達悟族)人的祖先。〔27〕其中,紅頭部落的說法是,南方的神創造了小蘭嶼後再回到蘭嶼島時,在山上觸動了巨大的岩石。巨石落入海中後轟然分裂成兩半,男神Nemotacolulito從裂石中走出,並往山中走去搖撼巨石;竹中又爆出另一位男神Nemotacolugawuly。有一天,裂石中走出的男神從左、右腿的膝蓋生出一男一女,由竹子中走出的男神也同樣從膝蓋生出一對男女,兩神的子女結為夫妻,開始發展出雅美(達悟)人的社會與文化。〔28〕

  台灣地區是一個多山的島嶼,全島3.6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就分佈著257座海拔在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其中最高的玉山主峰為3952公尺。〔29〕數個少數民族的族源傳說以高山為祖源地,亦即祖靈集體安息之所,包括:泰雅、賽夏、賽德克、布農、鄒、魯凱及排灣等族,對這些族的族人來說,祖靈高山即為“聖山”。其中,泰雅族澤敖列亞群與賽德克族均奉大霸尖山為祖先發祥地。賓士布干(Pinsbkan)為泰雅族賽考列克亞群起源地,“Pinsbkan”是“曾經迸裂之地”,其族人傳說祖先是因石頭迸裂而生。另一說,賽德克族以白石山(Bnuhun)為發源地,傳說他們的祖先從半石半木的大樹根(Pusu Qhuni)生出來。〔30〕

  泰雅族人相信大霸尖山是泰雅族人的起源地。相傳,以前在大霸尖山之處有一塊巨石,每天都有希利克鳥在巨石前叫著;一天,巨石突然被希利克鳥推開,巨石崩裂,從裡面走出一男一女。這是最早出現在地上的一對兄妹,即泰雅族的祖先。兄妹日漸長大成人,但那塊土地上卻一直沒有其他人類出現,妹妹擔心沒有新人類出現,心中暗暗決定要和哥哥結婚,但又怕被兄認出而拒絕。於是想到了用黑炭塗在臉上,讓兄認不得,同時告知兄即將有個臉上塗黑的新娘上門。兩人結婚後,地上開始有了人類。〔31〕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