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石之瑜:台灣的兩岸政策怎麼被轉守為攻的?
http://www.CRNTT.com   2021-03-30 00:18:09


石之瑜
  中評社台北3月30日電(作者 石之瑜)面對中國崛起,華府近年不分黨派從四面八方,在各個層面發動反制。不同議題採用的美麗理由不一,比如,在南海說是保障自由航行,在新疆說是拯救維吾爾與種族滅絕,在台灣說是維護和平,在香港說是支持民主。
 
  面對來自華府綿綿不絕的侵略性佈局,北京採取嚴守政策,乃抓緊全民團結,控制內部分歧,但求從內部先能立於不敗,以能一致對外。外界看到中共日益強化的對內嚴控,包括歐美與台灣在內,便據以指控中共專制壓迫,理直氣壯要求北京開放管制,他們之間並結盟圍堵,從美澳印日四國同盟,到與台灣、越南、韓國的雙邊合作,不一而足。於是乎,台北乃一步步、不知不覺地被轉守為攻!
 
  從特朗普到拜登,台灣的角色日趨重要。在特朗普時期,著重於美國第一,並沒有冷戰思維,充其量是把台灣當成一個戰略棋子,作為騷擾北京的政治資源,以便從中國榨取更多資源,逼取更多讓步。拜登最大不同,在於對於所謂的非民主國家,有某種要改造其政權、重建其政治文化的企圖心,想一勞永逸。在這樣的戰略視野中,台灣就不只是騷擾北京的花招,或隨用隨棄的一次性口罩,而是具有結構功能性角色的潛在盟友。
 
  拜登政府於是積極強化台北在外交及軍事兩方面的作用。在外交上,華府不再只是以美、台雙邊關係的表演作態,主要藉以刺激北京而已,更是希望將台北推上國際舞台,由國際社會共同支撐台灣,比如促成台北重返WHA。這點很重要,愈是在國際社會普遍提升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以後,北京對台灣採取軍事解決的可能性,才愈是會受到大幅限制。唯有如此之後,台灣作為華府新的軍事據點,才有其條件。
 
  華府在外交與軍事雙管齊下的第二步,就是提高台灣在台灣海峽的軍事作用,新近完成美國海岸巡衛對台灣“海巡署”的合作機制,使用台灣的海防資訊,甚至幾乎等於可以對台北下達部署令,就猶如建立台灣海巡作為台灣海峽軍事化代理人的第一步。配合美國陸戰隊入駐台灣規模的擴大,在台對大陸監控情蒐設施的完善,美軍戰機自由出入台灣領空的默契等等,儼然台灣已是美國在台灣海峽的前進基地。這也是為什麼華府不斷釋放北京攻台迫在眉睫的信息,以為美國將台灣軍事化提供正當性。
 
  相較於美軍在日、韓駐軍是由美國軍人擔當,美國的台灣基地則是由台灣人替美國賣命,這在美、中軍事衝突中十分重要,因為以台灣為第一線的優勢,恰恰在於可以避免大量美軍直接立即捲入,則美國有更大的彈性,可以對中國進行軍事探測,或發動軍事牽制,蔡英文政府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決策空間,也不敢有。正因為如此,華府要逐步建立台灣更大的國際舞台作為後盾,而民進黨政府雖然沒有第二條路可行,只能說服自己喜滋滋迎接這個角色。
 
  華府對中國的冷戰圍堵,在價值理性上喊得震天價響,其內容固然俱是空城計,比如,在一塊從來沒有發生過航行自由受阻的南海,堅稱公海航行自由受到威脅,或在維吾爾族的生活與生存受到基本保障的新疆,詭辯有種族滅絕的人道危機,但仍然有效地對美國的盟邦與對中國都製造絕對的政治壓力。以對盟邦而言,各國政府不再能拒絕美國結盟圍堵的邀約,否則其國內政敵必然鋪天蓋地而來。
 
  更重要的,當然是給北京製造了龐大的圍城焦慮,從而必須緊盯其國內每一個角落,緊盯香港與疆、藏等地所有的活動,以免受到美國各種創意滲透。而這些對內維穩手段,剛好對號入座到華府對中共專制的指控里,就算新疆扶貧與發展的進步都在與日俱增,也無法擺脫為了防衛西方而採取集中政策的後果,亦即在資訊、人身、表意、信仰方面的有效維穩。這些原本是要因應(西方情報機構暗助的)恐怖活動的政策,變化氣質而成為抵抗美國所推動的愛國教育。
 
  台灣的冷戰化已經顯而易見。包括在軍政與軍令體系上,都更加配合美國需要而調整;在內部政治信息上,更加封閉與事事機密化;在對台灣本身的治理上,幾乎失去關注而徹底懈怠;在立法施政方面,淪為多數暴政而拒絕溝通;在人民的自由權利限制上,採取戰時信息戰的手段圍剿在野黨、關閉電台、組織網軍。台北雖然說要與北京開啟談判,所有的行動都是無意識的積極備戰。表面上,這就是為美國作戰的好處,自己什麼都不用想,但潛意識里,其實是根本不敢面對這種被轉守為攻的態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