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熙玉談中韓關係與東亞國家發展範式
http://www.CRNTT.com   2021-05-13 00:22:16


李熙玉教授(圖片來源:會議直播截圖)
  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實習記者 王嘉航)5月11日下午,成均館大學成均中國研究所所長、教授李熙玉以“中韓關係與文明的交流:窗戶與鏡子”為主題,開展專題講座。

  “要探討中韓關係,就不可避免的要關注中美文明話語的衝突。”李熙玉在講座開始時說。他認為,習近平在第一屆亞洲文明對話中闡述的文明觀否定了文明衝突論,強調文明的多樣性、平等性、包容性以及交流性。針對特朗普認為文明並不是以自由主義等普世價值為基礎的開放性世界主義(cosmopolitan)共同體,而是守護白人基督徒遺產的歷史共同體,李熙玉引用凱隆﹒斯金納的觀點說,馬克思也是西方人,若說過去與蘇聯的戰爭是西方文明圈內部的戰爭,那麼與中國的戰爭則是與一種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美國以前從未經歷過。在李熙玉看來,中美文明的衝突將在中韓關係中發揮重要作用。

  立足於東亞現狀,李熙玉指出,Covid-19之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疫情導致的生活方式變化,對替代性未來文明的需求超過了過去500年的近代文明。中韓兩國共同探索東亞文明的新的解釋與前景的努力比任何時候都要迫切。從大歷史(Big history)文明論的角度來看,人類在經過古代文明-中世文明-近代文明之後,在第三個千年之際走向新的未來文明。當今世界已經超越了國境和民族,人和財物實時流通的一個’地球村’。”李熙玉強調,人類獲得了便捷和物質繁榮,卻難以建立普遍規範和機制,甚至出現了文明衝突和文明矛盾。最近出現貿易、技術、制度、規範、價值理念等方面全方位脫鈎現象,產生了對新冷戰、地緣政治學的回歸等悲觀預測。

  “要構建以文明多樣性為基礎的全球治理模式。”李熙玉稱,我們要超越主權國家的自主性,履行主權義務(sovereign obligation),對未來文明的轉型思考與大歷史(Big History)的探索。新冠疫情的衝擊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四不”(不確定性、不明確性、不穩定性、不可預測性)現象出現。針對這一現象,李熙玉認為,近500年的近現代科學技術文明轉向生態文明,我們應當關注從個別國家到全球化存在方式的變化,反省人本主義歷史觀的範式轉換。探索’大歷史’,以共生與生態角度解決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生態危機、戰爭與和平、貧困等威脅地球和平的問題。

  而對於現實中的國際政治出現“強國政治”的悲劇,李熙玉指出,目前來看,自由公正的自由貿易、基於合作的多邊主義、全球價值鏈體系弱化,取代而之的是霸權主義、單邊主義、民族主義、本國優先主義、種族主義。這種本國優先主義、大國中心主義削弱了人類對地球和平的渴望,破壞了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信心。

  中韓關係與亞洲的新時代:多樣文明的共存與包容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