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對台的承諾缺乏誠信,台美BTA沒簽是例子
http://www.CRNTT.com   2020-11-30 00:17:01


美國不願和台灣展開貿易談判,也是不願影響和大陸的商務關係。
  中評社╱題:“美國對台的承諾缺乏誠信,台美BTA沒簽是例子” 作者:邵宗海(台灣),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萊特希澤不願和台灣展開貿易談判,也是不願影響和大陸的商務關係,出發點還是美國利益。另一個重點當然是川普的態度。他完全不提要撕毀美中貿易協議,也沒有再對大陸採取其他貿易報復行動,以免對中商務關係惡化,最主要考量仍是不希望影響到選情。

  前言

  台灣外交部門發言人歐江安在2020年10月7日曾經表示,BTA(台美雙邊貿易協議)對台灣的經濟及長期戰略發展有重要意涵,是台灣當局當前對外工作的重點。

  而且歐江安尚指出,2019年12月曾有161位美國聯邦眾議員聯名致函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E·萊特希澤(Robert E. Lighthizer);即使在2020年10月也有高達50位美國聯邦參議員,也是同樣聯名致函這位貿易代表,籲請啟動台美BTA談判。在信中這些參議員們說:“我們有信心認為,美台貿易協議將促進美國、台灣和整個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和經濟增長”,同時他們也強調:“我們敦促政府把與台灣達成一項全面貿易協議作為優先事項,我們期待與你一起來確保這一框架的達成。”而蔡英文在2020年8月28日同意開放美豬進口,就是一個例證,說明台灣方面確是一直期待啟動台美達成雙邊貿易協議。

  美國國務卿龐皮歐曾發推文對此舉表示歡迎,稱其“為更深入的經貿合作敞開了大門”。當然台灣人口不到2400萬,但它已是美國2019年的第十大貿易夥伴,為美國的農產品和武器銷售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但這中間,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卻沒有作出任何表示,凸顯了他對台灣可能成為美台BTA成員的排斥先兆。

  就在2020年8月28日當蔡英文總統率領府院高層召開記者會,宣布開放美豬及美牛相關事宜時,曾親口說了這段話:“此時此刻,台美關係達到了數十年來最好的狀態,甚至對台美BTA都樂觀其成,這是對台灣經貿發展最好的契機。”以“台美關係最好時刻”來形容台北與華府之間的往來,應該說,美國政府或國會曾對台賦予的承諾,應該多少有兌現吧?下面所舉台美BTA到最後並沒有簽署的例子,便是作者搜集了部分美國曾對台灣的“承諾”事例,但同時也驗證了到底最後“兌現”什麼:

  一、美國務院次卿凱柯拉克(Keith Krach)9月訪台絕口不談BTA

  原先,當美國國務院次卿凱柯拉克於9月17日至19日訪台之前,已有消息傳出,他將會主持“台美經濟與商業對話”(US-Taiwan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Dialogue)。照理來說,這應該不會再被視為是一個傳言。因為,《ETtoday新聞雲》在9月10日掌握到最新消息時,曾披露在它的新聞網站上。但重點是:誰釋放了這個訊息?

  實際上,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R. Stilwell)在更早的8月31日與經濟部長王美花,在“美台經濟合作展望”視訊會議對談後,因得悉美豬美牛在台灣的限制將會取消,便單面宣布美台之間將再舉辦“經濟與商業對話”,來檢視彼此的雙邊經濟關係,其中美方特別希望與台灣討論關於半導體、健康照護和能源等議題,希望能強化雙方在經濟與國防上的合作。而這項對話依史達偉的宣佈,是將由柯拉克來主持,所以美方的主動放話,應有其可信度。

  由於美國國務次卿(Under Secretary)的地位僅次於國務卿(Secretary)與副國務卿(Deputy Secretary),說起來是美國國務院排行第三位置的高官。雖然美國國務院內,國務次卿共有6人,但準備在9月17日訪台的柯拉克,在職責上是被授權專責“經濟發展及能源環境事務”,轄下單位尚有經濟及商業事務局、能源資源局、科技顧問辦公室等,應是目前美台經貿對話平台史上最高層級。

  但是,令人疑惑的是,針對柯拉克的來訪可能涉及美台之間的“經濟與商業對話”,台灣當局的反應,雖然不能用“冷淡應對”來形容,但是有些細節似乎完全沒有掌握,總之讓人感到好像是“不敢正面來面對”。而且當柯拉克都已確定在9月17日抵台之前,蔡英文的發言人在9月2日應媒體詢問時還在表示,“目前雙方還在就對話形式、議題以及相關工作安排進行磋商,我們也期盼台美經貿高階對話能夠即早展開”。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議程規劃,讓當局竟然回答說“雙方還在磋商”?如果說,因為台北接待外賓的程序比較複雜,但專司對外事務的外交部門就應該靈活或積極點吧?結果外交部門在9月15日、在距離柯拉克的來訪衹差兩天的時間裡,竟然還是這樣的表示:“基於台美交往準則,成熟定案前無法透露,但雙方都在努力安排中,會在最快時間、最好時機對外說明。”試想在僅僅兩天後,重要的客人就要落地,行程竟然還在努力安排中?

  令人意外的是,柯拉克一行五人,在2020年9月17日下午5點半抵達松山機場,根據美國國務院公佈的行程,上面確是沒有明列“台美經濟對話”將在台北舉行;而且柯拉克前來台灣的主要目的,也變成是強調“來參加李登輝在9月19日的告別禮拜”。另外再根據瞭解,國務院原來是有意在美東時間9月14日即宣布柯拉克將要訪台,後來竟然是推遲至柯拉克9月17日登機前一刻才正式宣布。這確讓台灣民眾無法理解的是:有那麼嚴重嗎?而且這是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親口宣佈的這個“對話”行程,真的沒有人會預料到後續居然還有變數。

  所以嚴格說來,若說“台美經濟對話”在柯拉克抵達台北之後本來就可隨之舉行,這句話應該不是空穴來風。但為什麼事後突然有“變”?而且把原先行程順帶的“在9月19日參加李登輝的追思會”,竟然可轉變成是訪台的主要目的?

  雖然台北經濟部門澄清說,台美經商對話機制並沒有消失,王美花等到與柯拉克見面時,會就“召開時間”、“議題交換意見與想法”再作磋商,所以這是“未來式”,是下一次才舉行。經濟部這樣說法顯然是把這次見面,定位為台美經商對話的“會前會”。但是這畢竟是老套說法,已經說服不了充滿疑惑的民眾。加上柯拉克與蔡英文的晤面,竟然不是透過前去台灣領導人的辦公室的拜訪,而是接受蔡英文在她官邸設下的晚宴,政治的敏感度幾乎降到極點。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