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樂觀看待兩岸關係發展的學者存有一種想法,認為經過近30年兩岸人民間的熱絡互動,大陸對台灣民眾吸引力不斷地增強,赴大陸工作生活的台灣民眾人數日益增多,隨著大陸針對台灣民眾提出的種種便利化與優惠措施越來越完善,使得大陸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已具備了紮實的基礎與條件。未來隨著這項工作的逐步推進相信將會進一步增進兩岸民眾的瞭解與友誼,增加兩岸民眾的共同社會經驗,強化兩岸民眾的共同利益連結,扭轉部分台灣民眾統獨認同、身份認同的偏差狀況,為實現兩岸民眾心靈契合、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以致兩岸和平統一奠下良好的基礎與創造有利的條件。⑩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居民到大陸創業、就學、生活,即使強化了共同社會經驗累積、達到了情感利益的交融,參與大陸經濟社會建設的人數逐漸增加、前往大陸發展的意願持續高漲,是否就代表了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族群的認同﹖以至對兩岸統合的肯定?顯然有學者亦意識到“融合發展可以為兩岸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和奠定基礎,但並不能保證兩岸必然循著這一道路走向統一。對融合發展的功效應有正確預估,不能對其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⑪。何況創業與就業、就學者在大陸若多是失敗與挫折的經驗,則如何形塑或轉化為認同的成份﹖
論者以為要解釋經濟上的讓利與種種惠台政策、交流活動何以仍一時無法轉換成對大陸提倡統一的認同感?或許可以從以下的因素去理解。首先,就政治上而言,兩岸政治制度截然不同,台灣人較享有高度的自由民主與人權以及廣泛政治參與權,這一點無非是許多民眾極為珍惜與滿意的一面。其次,在外交軍事上,多數民眾認為大陸在國際上即使不是打壓台灣國際空間,但仍無法給予台灣較多的外交空間;且“一中原則”仍有些許人(尤其年輕族群)對此感到不同意,同時中國大陸軍事武力強大與飛彈恫嚇、亦不放棄武力犯台等等政策,仍使台灣人不僅感到威脅、心理上不安;同時感到兩岸敵對狀態未除。此外,在經濟上,即使施行某些讓利與採購,亦僅限於少數族群或少部分人,真正能受惠者仍屬少數人,何況經貿上的過度傾中與依賴中國,亦讓部分反中人士認為台灣有被統合進大中華經濟圈的危機感及產生所謂的“磁吸效應”。就地緣上,即使兩岸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不可分割及相連性,惟出生於台灣者,或許自然有其對自我出生地的一種認同感。除了上述原因外,另一個可能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儘管大陸無論在軍事、經濟上的逐漸強大與實力,但在政治、社會、人文上都還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引起台灣民眾心所嚮往的重要因素。
對此學者亦有類似觀感認為客觀上大陸相對於台灣的優勢是在硬體上,在軟體方面並不佔有多大的優勢,這些因素仍會影響兩岸融合的廣度與深度⑫。即使目前兩岸軟實力對比快速發生變化且大陸的政治實力及文化軟實力快步提昇中,惟就目前來看兩岸統合的障礙及阻力似乎在於台灣人對大陸目前的制度仍存有某種程度的恐懼感及不信任感。⑬
對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政策新思維
從大陸的角度來看民進黨不斷推動去中國化的過程使得兩岸逐漸脫離一中政治基礎,迫使大陸在沒有退縮的餘地下,兩岸的拉鋸戰必定會持續很長的時間⑭。面對大陸當局的諸多做法有學者提出相對不同的觀點認為大陸以認同九二共識與否作為區分敵我意識的標準從而劃分藍綠政黨、地方政府、愛國/綠色台商及愛國/綠色藝人等,固然有效區別對台政策的標的族群,但也相對地製造兩岸許多領域的衝突,反而刺激台灣內部更多的政黨對立、族群衝突及國族認同紛爭等問題。⑮
論者以為在促進雙方逐步融合過程中,仍有些步驟及觀念、制度面的工作有待強化:
一、從制度保障、身份障礙消除與公平競爭面著手
兩岸融合發展是一個長期且需循序漸進的過程,推動兩岸人民間的交流融合需要在政策、制度、法律觀念和機制方面的同時突破⑯。事實上不管是給予台灣居民與大陸居民相同的身份待遇也好;亦或台灣同胞享有國民待遇也好,其實真正重要的是應該在制度及法律上給予台灣居民赴大陸投資、就業工作、就讀、居住及旅行者與大陸居民相同的保障地位和公平競爭的機會。也就是說,就制度上不應有省籍或戶籍方面的歧視以及對台灣居民因受限於身份上的任何障礙。
二、無視政黨輪替執政,持續交流與對話
大陸當局面對綠營人士顯然採取零合遊戲的政策思維,這使得雙方在官方及民間的對話一直以來缺乏制度性的協商與溝通機制。然而,一個擁有45%民意支持的政黨,卻被排除在兩岸關係參與外,如此的對台政策並不完整,也難以引導兩岸真正邁向融合的發展方向。⑰
論者以為大陸當局面對台灣早已常態化的政黨輪流執政,除了推動民間全面性交流外,對於綠營的種種社會團體、政治團體及個人,也應展現寬大胸襟持續作對應的交流與對話。畢竟爭取民心才是最為重要的工作。兩岸最終的統合端賴雙方在政治、經濟、社會、外交、軍事及文化上彼此實力的拉扯與角力。目前就經濟、軍事及外交三個層面來看,大陸早已大大超越台灣且還在持續擴大差距中,未來兩岸絕對是制度、政黨與民心的競爭。換言之,哪一政黨的實力、治理能力與績效能得到民眾的支持,即能有效達到政黨所設定的目標。
三、建立兩岸自信持續爭取民眾向心力
經過近幾十年來的發展中國大陸早已從發展中國家逐步邁向小康社會的國家,同時在經濟發展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近年來大陸更提出所謂的四大自信,其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正經由經濟自信逐漸奠定基礎。論者以為大陸在強調四個自信時,尤其應建構另一個所謂的“兩岸自信”。也就是說面對兩岸和平發展勢頭,大陸應將重點工作放在爭取台灣的民心上,所以面對台灣的種種利台政策、農特產品採購以及陸生、陸客來台人數開放程度不僅不應該停止,反而應大力加碼使受惠的民眾及兩岸青年的接觸機會愈多愈好。吾人相信這方面大陸絕對有足夠的資源、自信與智慧去完成。
註釋
①周志懷:《大陸已有政策框架應對台灣兩黨執政》,中評網,http://www.crntt.com/doc/93_17211_104757273_1_0725081043.html
②羅祥喜:《習近平對台思想的深刻影響與政策建議》,《中國評論》2017年8月號,第23頁。
③柳金財:《遠離激進主義路線?蔡英文兩岸政策論述的困境與超越》,《中國評論》2017年8月號,第59頁。。
④⑤同上。
⑥陳淳斌:《中國大陸對台施行“國民待遇”政策初探》,《中共研究》2017年9月號,第23頁。
⑦王英津:《融合發展:大陸推進和平統一的新思路》,《中國評論》2017年4月號,第6頁。
⑧柳金財:《遠離激進主義路線?蔡英文兩岸政策論述的困境與超越》,《中國評論》2017年8月號,第57頁。
⑨陳桂清:《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與政策建議》,《中國評論》2017年6月號,第4頁。
⑩同上。
⑪陳桂清:《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與政策建議》,《中國評論》2017年6月號,第7頁。
⑫王英津:《融合發展:大陸推進和平統一的新思路》,《中國評論》2017年4月號,第11頁。
⑬劉國深:《台灣問題終極解藥是大陸自身發展》,中評網,http://www.crntt.com/doc/93_17211_104757245_1_0725002631.html
⑭黃嘉樹:《不要太期待民進黨調整大陸政策》,中評網http://www.crntt.com/doc/93_17211_104757266_1_0725003228.html
⑮柳金財:《遠離激進主義路線?蔡英文兩岸政策論述的困境與超越》,《中國評論》2017年8月號,第59頁。
⑯王英津:《融合發展:大陸推進和平統一的新思路》,《中國評論》2017年4月號,第11頁。
⑰柳金財:《遠離激進主義路線?蔡英文兩岸政策論述的困境與超越》,《中國評論》2017年8月號,第57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0月號,總第23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