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華文明視域下鑄牢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建設
http://www.CRNTT.com   2024-02-11 00:08:58


 
  三、中華文明的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揭示,⑤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人之相交,貴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

  進而言之,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兩岸同胞要交流互鑒、對話包容,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

  兩岸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弘揚偉大民族精神;親人之間,沒有解不開的心結;久久為功,必定能達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因此,可透過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岸同胞心靈根脈和歸屬的中華文化,尤其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僅存的中華文明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當“倚外謀獨”的政客衹想遂行自己的政治利益、“以台制華”的國家衹想利用台灣圖利自己,兩岸的學術認知社群更應該讓台灣同胞理解,⑥“誰是愛我們的親人、誰是推我們進火坑的敵人”,爭取台灣同胞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更多認知。

  基本上,同根同源的兩岸同胞共有中華文明的厚實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纍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

  兩岸可以一起實施公民道德的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

  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發展,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完善志願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的長效機制。

  同時,兩岸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華文化話語和叙事體系,講好中華文化故事、傳播好中華文化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華文化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從兩岸關係觀之,縱使當前陷入兵凶戰危的險境,習近平總書記仍指出,“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顯示中華文化的“克己復禮為仁”思維,正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道德高度,也是兩岸人民都希望維持和平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對於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這不僅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兩岸一家人親情,更是“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的中華民族王道,不是西方霸道的發展模式。

  再者,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要在對台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把這些措施落實到位,同時要聽取台灣同胞呼聲,研究還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衹要能做到的都要盡力去做;這是希望做到“博施於民而能濟衆”的境界,不但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甚至是從仁德往聖德的高標準推進。

  至於習近平總書記說,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則是實踐仁的五種美德,也就是“恭、寬、信、敏、惠”,有望達到“不侮、得衆、人任、有功、使人”的成果;換句話說,這種對於兩岸融合發展的真心誠意、積極推動,也正是“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兩岸同胞骨肉相親展現。

  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任務,亦即首次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層級所提出的《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為例,就可以先行先試地以兩岸文明推進融合發展,包括實施閩台歷史展示溯源工程,開展閩台的族譜對接、尋根謁祖等活動,發揮媽祖等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信俗交流活動,建立健全平台企業促進閩台人文交流的激勵機制。

  尤其是鼓勵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打造更多文化產業合作平台,鼓勵台灣文化業者投資入駐;支持閩台合作項目通過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對外展示,試點允許台灣業者在閩投資設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公司,引導閩台業界合作製作影視精品,匯聚兩岸的文化娛樂資源,打造兩岸流行文化中心。

  當福建的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能在中華文明範疇,進行更多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繼續體現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的精神,致力於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進而將其推展到大陸各地,則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目標將可更加接近。

  四、結論

  兩岸共同擁有的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所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兩岸共同努力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偉業就可推進。

  不論是大陸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或是台灣曾經推行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都在於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包括“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恭、寬、信、敏、惠”、“博施於民而能濟衆”等,都是兩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都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共識基礎。

  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愈來愈強,兩岸的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理念認知愈來愈強,則兩岸就更有機會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攜手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一國兩制的行政功能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本研究項目同時得到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資助

  註釋:

  ①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3年10月29日,第1版。

  ②新華社:《習近平 張德江 俞正聲 劉雲山分別參加代表團審議》,全國人大信息中心,http://www.npc.gov.cn/zgrdw/pc/12_4/2016-03/06/content_1970186.htm,2016年3月5日。

  ③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349-353.

  ④習近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⑤習近平:《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1月3日,第2版。

  ⑥黃清賢,2023年11月,《兩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認知》,李義虎主編,《中華文化論壇論文集2022》,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頁47-50。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1月號,總第313期,P47-51)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