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大陸對台政策與對台工作評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04 00:20:19


 
  過程統一與目的統一

  江澤民在“江八點”的講話中,首次提出統一分兩步走的建議。江澤民說,“我們曾經多次建議雙方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在此,我再次鄭重建議舉行這項談判,並且提議,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至於政治談判的名義、地點、方式等問題,只要早日進行平等協商,總可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7)這就明確將國家統一的方案,區分過程和目的兩大部分,在過程中只確定兩岸的和平和兩岸的政治關係—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即同時完成此兩大目標,之後再討論兩岸統一的議題。此一提議,大陸方面原本信心滿滿,認為中國國民黨執政的台灣當局應該是可以接受,因為江八點是希望承接中國國民黨的“國家統一綱領”的正式提案,奈何他們此時的對手已經不是正統的中國國民黨,其“國統綱領”也非完全為中國統一而設。但對北京而言,把國家再統一的政治工程區分為過程和目的的思考模式,已經被接受。

  大陸在2005年3月制定“反分裂國家法”,4月胡錦濤總書記與連戰主席一起發表“國共宣言”,確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時代。大陸官方認為“在兩岸尚未實現統一的背景下,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朝著祖國和平統一目標邁出的重要戰略步驟,也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必經的重要過程,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8)然而先是中國國民黨不執政,說了也不算,後來中國國民黨又當家了,然而馬英九只想從事兩岸經濟協商,換取好處,而不想進行政治協商,確定兩岸關係的定位,因此,使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出現遲滯,形成了兩岸之間有和平、但兩岸政治關係沒有發展的情況,甚至連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利在千秋的大事,也不力推;以致出現兩岸政治領域的時時對抗和經濟領域的不斷融合,以及對台政策在政治領域行政作為和經濟領域革命作為的不協調。

  從兩岸政治關係與兩岸經濟關係的矛盾來看,顯然北京方面當初的假設是以兩岸經濟關係作基礎,去撬動兩岸政治關係。因此,在兩岸經濟方面,就出現中共快速的、革命式的讓利,從2008年6月開始半年之內,兩岸之間就進行三次協商、二次正式會談、一次預備性磋商,簽訂了五項協議,和一次會談紀要,可以說效率奇高。然而這背後如果不是中國大陸刻意開放和讓利,那是不可想像的。顯然大陸方面希望迅速以經濟紐帶緊密地串聯兩岸,形成一體化、高度依賴的兩岸市場,也正因為效率如此之高,完成了這些協議,到了年底,胡錦濤總書記就藉“全國人大”之“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卅周年之際,發表了“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講話,即所謂的“胡六點”。在“胡六點”中,有兩點涉及政治談判,胡要求兩岸進行“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和提出“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等兩項政治談判的建議。此後在2009年的大半年時間,中國大陸相關的單位、團體和學者等,在兩岸交流中,在官方的聲明中,在領導的講話中,都不斷呼籲力推兩岸政治談判,以便確定兩岸的政治關係。中共的想法是希望在國家統一的過程中,以雙方協議的方式,完成階段性的目標——確定兩岸關係的政治屬性,以免在漫長統一過程中,過程和目的不出現異化。

  但馬英九完全不敢觸踫兩岸的政治議題。事實上,連“胡六點”這麼重要的文獻,馬英九也完全不作回應,更遑論政治談判了;以至於中共當初的“假設”,就無法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路徑圖,大陸只好以民間方式,聯合兩岸廿餘個民間社團在上海舉辦“兩岸和平論壇”,創造了兩岸紅、藍、綠三個政黨不同政治人物的第一次同台對話,倡議和平,彰顯兩岸民間對和平的需求。

  習近平的對台政策

  習近平主政五年來的對台政策,大概可以區分為三個時期,每個時期對台政策的思考方式、工作重點均有所不同:

  第一時期可以粗略地概括為“積極地胡規習隨”時期,時間上可以從習近平主政至2014年台灣發生“318學運”為止。在這段時間裡,習剛主政,內政反腐,推動深化改革,南海爭執,朝鮮的核試等都是當急之務,同時對馬英九的第二任依然有所期待,所以對台政策主軸依然按照胡錦濤時期“先經後政”的做法,使得兩岸經濟正常往來,經濟融合不斷,此外,習也把對台工作的重心,擺在推動政治關係的突破。2013年10月雙方利用APEC經濟領袖在印尼巴厘島舉行高峰會之際,促成了兩岸主管兩岸事務負責人的公開會面,次年開始兩岸事務負責人開啓了半年一次的互訪。這是兩岸官方正式互動的開始,其後兩岸事務負責人也建立熱線,直接溝通。雖然兩岸並未啓動政治協商,但是這絕對是兩岸重新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一步。

  第二時期可以稱之為“重新探索期”,時間從台灣發生“318學運”起到“520蔡英文”上台為止。這段時期“對台政策”的代表作就是“三中一青”以及“兩岸領導人峰會”。

  從前者來看,並不是從2014年才開始,例如“向下沉、向南移”的工作,早在2011年時任台辦主任的王毅就向造訪的前高雄縣長楊秋興表示,楊的大陸之旅“是以實際行動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動台灣中南部與大陸交流合作,歡迎楊秋興參與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來。”(9);“三中一青”(即“中小企業”、“中低階層”、“中南部民眾”及“台灣青年”)也不是由2014年開始,習近平上台之後“三中一青”政策就是國台辦的工作核心、工作重點,大陸高官頻訪中南部,海協領導幾乎跑遍台灣的大小鄉鎮,大陸採取“契作”方式,直接大量採購台灣漁民、台灣果農的產品,但是獲利者仍不普及,然而從國家統一的角度來看,這些政策的方向都是正確無誤的。

  2015年初的“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中,俞正聲依然堅持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議題等制度化協商,深化協定執行成效,惠及更多民眾。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產業合作總體規劃佈局,深化兩岸金融合作,努力擴大台中小企業、農漁民參與面受益面。……切實幫助大陸台商解決實際困難。採取積極措施促進兩岸人員往來,擴大兩岸青少年和基層交流,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完善涉台法律法規和工作機制,加強兩岸執法司法合作,維護台胞合法權益。”(10),然而“318學運”畢竟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衝擊太大,而且直接表現在該年年末的台灣地方“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的慘敗,以至大陸學者朱衛東就預測,2015年“兩岸關係良好的發展勢頭與熱度將要減弱和降溫”。(11)他認為今後對台工作的各項措施“都希望更貼近台灣社會,尤其加強對台灣青少年與基層的交流,‚三中一青‛成為重中之重,爭取台灣青年認同,減少兩岸年輕世代的思維差異,進一步加強兩岸融合”。(12)

  但另一方面俞正聲也說:我們要始終堅持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審視和謀劃各項工作。……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不斷積累和創造條件。所以兩岸要“繼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動,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成果”。(13)這一段話說明了習近平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已經出現調整:鑑於馬英九執政的種種困境,雙方合作共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轉而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審視和謀劃各項工作”。所以2015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放在重新鞏固和平統一的政治基礎。此一基礎就是兩岸同屬一中的“一個中國”原則,最終實現兩岸領導人的會面,首次共同確認兩岸之間的“一個中國”原則,這就是俞正聲所謂的“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成果”。

  2016年的對台工作會議中,俞正聲指出,“過去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分析和把握台海形勢,主動引領兩岸關係發展,兩岸領導人實現66年來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一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廣泛深遠的國際影響。”(14)雖然2016年台灣再次發生政黨輪替,世界也出現新的民粹主義風潮,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重大挑戰,但馬英九公開承認了“一個中國”原則,是大陸在“重新探索期”對台政策的重大收獲。

  第三時期可以稱之為“主動固統期”,時間則是由2016年520之後迄今。由於兩岸領導人2015年所確認的兩岸“一個中國”的原則,民進黨政府拒不承認,而且加速分裂中國的作為,致使兩岸關係立即陷入停頓,官方的溝通管道完全中斷。在此情況下,統一工作已經難以依賴對台政策,習的思維轉以“追求統一”來“反獨”,台灣的國際空間亦隨即止步,與其他有限的所謂“邦交國”也陷入不穩的狀態,斷交傳聞從未中斷。

  以“鞏固統一”來指導對台工作,兩岸交流部分以“九二共識”的“一中原則”劃線,贊同的擴大交流,給予方便;不明言反對的,開放交流,提供可能性,爭取轉變,對一般台胞、台青皆然;公開反對的拒絕交流。例如“習洪會”時,北京就拒絕了“隨行的自由時報、鏡週刊、上報等三家平面媒體記者進入現場採訪。因此,在520之後,各項民間的交流,毫不例外地都體現了上述的政治原則。是以兩岸關係的發展從表面上看,對台政策似乎和2008年之前一樣,官方停擺,民間持續,雖然增加了藍綠的差別,但是此一做法,長期效果如何,尚待驗證,然而張志軍主任在《求是》雜誌的文章,(15)透露了中共對台政策現階段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求是》雜誌的前身是《紅旗》雜誌,這是中共中央的機關刊物,完全代表黨中央的意圖,其分量與《瞭望》、《黨建》等刊物的分量是不同的。

  張文從八個方面全面闡述了習近平的政策思維:從為什麼要統一,是為了「民族復興樹立起共圓中國夢”,不是為統一而統一。

  如何安排統一,仍以“一國兩制”為指導,但“對統一後的制度安排提出更具發展性、開放性、包容性”,所以“國家統一”的“一國兩制”的制度設想是可以協商的。

  在國家統一的依靠力量和依據原則,張文強調“從國家發展戰略全域謀劃對台工作,深化了在發展的基礎上解決台灣問題”,是以對台工作指導戰略是從“國家發展戰略”出發,強調“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其依據原則是“堅持一個中國”,如果兩岸雙方此一“共同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互信將不復存在,和平發展的階段也不存在,所以當前的對台政策就不再是共同維護“和平發展”,而是直指“和平統一”。

  至於和平統一的障礙是分裂國家,所以“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封閉所有分裂國家的可能性。

  最後在對台工作上,要持續作兩件事:“宣導‘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強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從張志軍的文章可以瞭解現階段中共對台的的許多做法。簡單地說,520之後的“對台政策”,就是一手全力“打壓台獨,維護一中原則”,另一手全心“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的群眾路線的對台工作,用以補充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大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