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黃光國:余英時的論敵 雙重邊緣化的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22-02-14 00:20:41


 
  六、“雙重邊緣化”的困境

  1991年余英時教授在夏威夷“文化反思討論會”上做了一場演講〈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其講稿的結尾部分感嘆:“這一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自動撤退到中國文化的邊緣,另一方面又始終徘徊在西方文化的邊緣,好像大海上迷失了一葉孤舟,兩邊都靠不上岸。”

  在這篇講稿中,余英時從歷史學的角度檢視,清末民初以來,在激烈的政治和社會變遷過程中,中國知識分子如何被“邊緣化”。他在結論一節中指出:

  十八世紀歐洲的啟蒙是一種“內明”,他上承文藝復興對於古典的推陳出新和宗教改革對於基督教的改造,再加上十六、七世紀的科學革命。中國“五四”後其所歌頌的“啟蒙”則是向西方去“借光”。這好像柏拉圖在《共和國》中關於“洞穴”的設譬:洞中的人一直在黑暗中,從來看不清本相。現在其中有一位哲學家走出了洞外,在光天化日之下看清了一切事務的本來面貌。他仍然回到洞中,但卻永遠沒有辦法把他所見的真實告訴洞中的人。

  從我這一系列文章的析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余英時以為自己就是那位走出洞外的哲學家!事實上,“五四”以來,大多數“全盤西化派”都有類似的心態,他們大多把西方看作一切知識的來源,不過因為他們所處的歷史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際遇和表現方式而已。中國近代史上“全盤西化派”最為知名的代表人物是胡適,他在中國全力推其業師杜威的“實驗主義”,到台灣後,出掌“中央研究院”,殷海光批評他的“科學方法”,“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他不理不睬;胡秋原批評殷海光在台大講授的“邏輯哲學論”,殷海光也不理不睬;他批評余英時在哈佛大學宣揚的“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余院士也是不理不睬!時至今日,海內外華人學術界仍然有許多人認定:西方是所有“現代”知識的來源,他們既不瞭解西方文明的精華,又瞧不起中國文化傳統,不知不覺陷入余院士所謂“雙重邊緣化”的困境。

  龔忠武在〈辛丑元年祭〉中說:余院士是“海外最後一個買辦學人”,其實他是“最出色的買辦學人”,而不是“最後一個”。他的“出類拔萃”,在於他能夠參與“哈佛幫”,製造“眾人敬仰”的“學術典範”,然後再回過頭來,“訓誨”其華人同儕不可以“雙重邊緣化”!余院士的這個本事,在龔忠武所寫的另一篇文章〈哈佛的激情歲月〉中可以看得最為清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