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蘇起:從馬習會看台灣的“自虐”與“他虐”(2015.11.16)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12 14:57:53


  中評社香港/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絕對是近年國際最大的盛事之一。據了解,將近200家媒體、600多位記者現身會場,其中1/3是國際媒體,2/3是兩岸及港澳媒體。馬習兩手互握的相片登上大多數各國文字與電子媒體的重要版面,不但讓台灣難得地在國際社會露臉,而且得到非常正面的評價。

  但回到國內,大多數報導與評論好像仍然陷入政黨惡鬥的窠臼,以明年大選為取向,而不是超越政黨而以國家利益為取向。為什麼台灣與國際的看法會差得這麼遠?

  筆者以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台灣孤立太久了,以致於今天許多人根本不知道,甚至不在乎外界怎麼變、怎麼想,凡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起先我們的孤立是外面強逼的,但後來慢慢變成是我們自己把自己圈起來,不看、不聽、不想、不理。換句話說,既有“他虐”,也有“自虐”。

  的確,自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及其相關組織以來,台灣就陷入嚴重的外交孤立。最低潮時我們只有21個邦交國與極少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會籍。李登輝“總統”執政前半期的“務實外交”及馬英九“總統”的“活路外交”,總算讓台灣的國際空間稍微擴充,但也十分有限。這就使得我們的政府與民間愈來愈往內看,愈來愈像寓言故事裡的“井底之蛙”。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在卸職前驕傲地透露,她在四年任內曾訪問了一百個國家,包括中國大陸的所有鄰國。筆者曾在歐洲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親耳聽到德國外交部長說,他僅僅在任兩年就已經訪問了一百個國家。這對我們“中華民國”的“外交部長”來說,絕對是不可能的任務。

  比雙邊關係更糟的是多邊國際組織的參與。早年外交界的先進多多少少還有參與國際組織會議或活動的經驗。最近幾十年由於全球化的緣故,國際組織愈來愈多,所討論的題目也越來越龐雜,每天不知有多少國際活動在進行。但台灣絕大多數涉外的高層官員,包括筆者在內,都沒有類似的歷練。這種孤立使得台灣近幾十年與國際社會的關係愈來愈疏離。在各種國際規則(譬如1982年的海洋法)紛紛進行大翻修的時代,台灣完全成為旁觀者。不管國際規範怎麼制訂或修訂,我們只能照單全收(taker),不依規範行事還要受罰。我們從來不是這些新規範的制定者(maker),甚至不是參與影響者(shaper)。

  照說碰到這種情況,本來台灣可以凝聚內部力量,在國際上務實地多交朋友少樹敵,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逐步累積自己的資源與信用。以國際空間如此之大,只要我們努力,一定會有一席之地。即使碰到像北京這樣強大的對手,也可以靠智慧與耐心“求同存異”,積極尋找互利互惠的可能。李馬兩位總統不都已證明這是可以做到的?

  (原載遠見雜誌,發表於2015年11月16日,台北論壇提供)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