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對台的承諾缺乏誠信,台美BTA沒簽是例子
http://www.CRNTT.com   2020-11-30 00:17:01


 
  二、柯拉克的行程有變卦,比較能有接受度的解釋

  柯拉克的行程之所以低調並有變卦,筆者覺得比較能有接受度的解釋,計有下列幾點:

  第一、由於民進黨當局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引發台灣社會的質疑,國民黨智庫9月18日也公布了一份最新的委外民調,發現竟然有高達69.3%的受訪民眾反對開放進口,更有72.2%民眾擔心會影響食安。同時該份民調也顯示,65.3%民眾不認同開放美豬換台美簽署貿易協定說法;63.6%民眾不認同衛福部長陳時中稱開放美豬能換國際地位說法。在這情況下,前來訪問的柯拉克不會不瞭解台灣民眾對美豬的進口是抱著很大的反彈,因此,能少談與美豬進口可能有關的“台美經濟對話”的議題,或許就是柯拉克認為“現階段美台經濟合作”一事,時機上是不宜在台對談。

  第二、可能是由台北先擬訂、但事先沒公開的“台美經濟對話”的議程,像“TIFA的復談”、“FTA的可行性”,以及“洽簽BTA”等具體項目,在立法委員陳以信的判斷裡,是認為柯拉克此次來台要談的內容,應與貿易無關。因為貿易是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的權責,都不屬於美國務次卿的權責範圍。所以這些題目,就一直沒列入柯拉克的口袋裡。

  第三,就在柯拉克來訪台灣之際,美國聯邦眾議員帝芬尼(Tom Tiffany)在9月18日透露,他已提出的共同決議案,呼籲美國應恢復與台灣正式邦交關係,並終結過時的“一中政策”。另外,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也在9月17日和台灣駐紐約代表處處長李光章特別安排共進午餐,而且這正是聯合國大會召開期間,美國政府史無前例的外交動作引發注意,特別是克拉夫特尚稱兩人會面,“象徵川普總統進一步提升美國和台灣的雙邊關係”,這可能對中國大陸也產生了挑釁。這些背景,是否讓柯拉克在來訪台灣之前,已有儘量低調處理行程的準備?

  第四、針對柯拉克訪台一事,中國國防部發言人任國強表示,9月18日開始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海附近實戰化演練,是針對當前台海形勢、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所採取的正當必要行動。因此,在9月17至18日之間,大陸更是派出多架戰機進入台灣西南空域,甚至一度逾越海峽中線。加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9月17日在例行記者會回答美國國務次卿訪台相關問題曾回應稱,特別敦促美方要充分認清台灣問題的高度敏感性,這應該是美台雙方都覺得在這段期間需要“低調”的原因所在。

  第五、本次“台美經濟與商業對話”,重點在美國這方的會談代表,一定是居主導地位,當美方已經表明特別希望與台灣討論關於半導體、健康照護和能源等議題,並希望能強化雙方在經濟與國防上的合作時,是否有任何議題如半導體、能源或其他供應鏈重組、第三地投資這類比較敏感的話題,會讓我們台灣的工商界不便表態,因恐有些供應鏈與美方的合作,可能會導致中國大陸的反彈甚至報復。結果,當柯拉克已計劃和台灣企業界代表見面並舉行座談,並由美國在台協會(AIT)在日前已經分頭邀請。但根據媒體報導,台灣三大工商團體負責人包括工總理事長王文淵、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以及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雖證實都已獲邀,但三人都不會出席。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均望而卻步?

  第六、上次美國衛生部長訪台後不久,台灣隨即擴大美豬美牛進口,此次柯拉克若再次訪台,台灣就有網民質疑“台灣又要交換什麼給美國”?專門研究美台政治的美國Fulbright訪問學者Lev Nachman曾對BBC中文分析稱,美國國務院主管經濟成長及能源與環境的柯拉克,此次訪台應該是主要討論台灣在2021年擴大進口美國牛肉以及美國豬肉等雙邊貿易議題。據Lev Nachman觀察,除了美方之外,台灣也在不斷積極地與美國斡旋,像“美台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進展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新任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的運作,若沒有她在華盛頓的游說,美牛美豬協議以及隨後的自由貿易協定很難成功”。

  第七、其實美方早就已經把議程提交給台灣,而行政院各部會也正針對供應鏈重組、第三地投資以及能源等相關問題在積極準備中,並且確定將委由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與柯拉克對談,並在會中致開幕詞。但重點就在“我們都準備好了”、一切都已經就緒了,就是因美方沒有點頭宣布,所以一切都“無法確定”,當然台北方面就也不能隨便向外或媒體公布議程了。但是我們來想,以前對一切都是主張以“對等原則”,特別是對大陸,來處理會談事宜的民進黨當局,怎麼踫到美國老大哥就退縮了?

  在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擔任副研究員的徐遵慈,之前也告訴過BBC說,川普上任至今,尚未復談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TIFA) 一直是目前台美之間最重要的官方經貿議題諮商平台,而美豬、美牛等議題一直是TIFA下多年討論的問題。所以,美方想談,台灣更想談。徐遵慈的看法是“台灣希望能藉此打開無法簽署FTA或參與區域合作的僵局”。而台灣這樣的說法,是否很難見容於對岸,也在官方評估之列?

  外交部門北美司長徐佑典有番話指出:我方一直在與美國方面溝通,就可能對話的形式進行討論與交換意見,希望替這項對話打下好的基礎,才會在溝通上花費一些時間。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這不就是希望彼此對話內容儘量謹慎,不希望有些敏感話題流出,若讓對岸因而知悉,可能就功虧一簣?

  三、美國官方沒宣佈,但紐時的二篇報導卻透露BTA將予停擺

  不過,根據《紐約時報》2020年9月6日報導,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為力保美中首階段貿易協議,近幾個月對中國的態度顯示軟化,不願和台灣展開雙邊貿易協定BTA的談判。報導中尚提到,自從今年一月美中簽署貿易協議後,川普政府有多位高層官員就主張盡力維護這份得來不易的協議,甚至反對就香港、新疆問題制裁大陸,也避免影響大陸採購美國棉花等商品。這個陣營除了萊特希澤,還包括財政部長米努勤、農業部長普度、白宮幕僚長梅杜斯等人。

  《紐約時報》引述知情人士說,萊特希澤近幾個月擋下多項覺得會激怒北京的政策提議,就特別指稱這些措施可能破壞美中貿易協議。今年夏季,川普政府思考如何反制北京打壓香港公民自由時,萊特希澤也曾反對美對香港貨品加徵懲罰性關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及中國及其貿易做法的問題上,紐時在2020年10月10日的一篇報導的評價卻是,萊特希澤幾十年來,一直是華盛頓人士中最嚴厲的批評者之一。

  但自從今年1月出面與北京達成“貿易協議”以來,他已變成美國政府內部最替中國說話的人士之一,成為想在中國對待新彊少數民族問題上欲懲罰中國、另又想與台灣開展貿易談判的國會議員和其他白宮高級官員的障礙。

  9月6日報導是直接指出,萊特希澤不願與台灣展開貿易談判,導致他和美國務院、國防部、商務部與白宮國安會支持強化美台關係的官員不和。三名知情人士說,萊特希澤認為美台貿易談判是美國貿易代表署權責,與國務卿龐培歐意見不合;貿易代表署也不滿國務次卿柯拉克訪台行程,曾與國務院起了爭執。

  儘管萊特希澤透過電郵表示紐時的上述說法純屬虛構,他也未曾和龐培歐討論或爭執。加上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歐塔加斯也澄清,任何宣稱兩人為政策爆發爭執的說法都是憑空捏造。但台美的BTA沒有續談是個事實,而且美台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自2016年凍結至今,也沒再啓動。

  萊特希澤對北京轉而採取更溫和立場,正值美中緊張關係日益加劇之際。川普曾說,他對中國允許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到境外“不高興”,並加大了對TikTok和微信等中國科技企業的懲罰力度,稱它們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不過,川普並沒有撕毀美中貿易協議,也沒有威脅要對北京採取額外貿易行動。這部分是因為他面臨著來自美國銀行、企業和農民的壓力,他們希望川普不要讓與中國的商業關係進一步惡化,尤其是在大選之前。

  從這個角度來看,萊特希澤不願和台灣展開貿易談判,也是不願影響和大陸的商務關係,出發點還是美國利益。另一個重點當然是川普的態度。他完全不提要撕毀美中貿易協議,也沒有再對大陸採取其他貿易報復行動,以免對中商務關係惡化,最主要考量仍是不希望影響到選情。

  但是,不管用任何辯說,台美BTA最終並沒有簽署成功,應是個事實。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11月號,總第275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