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戰略框架博弈與未來中美相處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23-03-23 00:12:31


 
  三、未來五至十年中美關係發展仍充滿巨大挑戰

  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後,在中方一些內部討論會上,出現了中美關係2023年將有顯著改善的觀點,這恐怕是過於樂觀了。目前看來,未來五至十年中美關係發展仍充滿巨大挑戰。主要原因除了雙方兩個戰略框架博弈短期內不會改變之外,還有至少下列兩個原因:一是雙方圍繞台灣問題的博弈將進一步加劇。拜登總統上任後,每次兩國元首通話或會晤,台灣問題都是中方領導人必定提及的議題。這顯示中方對美國台海政策的高度不滿和擔憂,同時也說明台灣問題再次成為了中美雙邊關係中最緊迫、重要和敏感的議題。拜登總統雖然多次向中方領導人表示美國政府致力於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⑩但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空心化趨勢不僅沒有停止,反而有進一步加劇的跡象,這是美國大國競爭戰略框架指導下,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必然會發生的危險變化。

  具體而言,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威懾”和“保證”失衡。美國戰略界認為,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核心要義是“戰略模糊”,因為“戰略模糊”創造的是“雙重威懾”,即兩岸因擔心美國可能介入而不會破壞現狀的同時,也對對方不會單方面改變現狀表示放心。⑪但是,從特朗普政府開始,美國的“威懾”加“保證”正快速失去平衡,即越來越難以向中國大陸做“保證”,讓其相信美國不會幫著台灣當局“改變現狀”,或者說其“不支持台獨”的保證仍然有效,這種情況在拜登政府時期更加嚴重。拜登政府不斷試圖強化對中國大陸的“威懾”,并從軍事威懾上升到所謂綜合威懾。美方不斷強化“威懾”能力的做法主要受到幾個因素的刺激,第一是俄烏衝突爆發令華盛頓政策界感到吃驚,“沒人想到21世紀會發生這樣的戰爭”;正因為此,華盛頓更擔心台海會發生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發生的衝突,⑫美國戰略界從“對俄羅斯的威懾失敗”中吸取教訓,認為必須加大對中國大陸的“威懾”。第二是中國大陸軍事實力發展使得兩岸軍力差距進一步拉大。第三是華盛頓戰略界內充斥著一種聲音,認為中國大陸可能在5-10年內“武力攻台”,如美國外交委員會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支持將“戰略模糊”改為“戰略清晰”,其基本假設就是中國的軍事實力和政策規劃表明中國很可能準備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挑戰美國的地區主導權。⑬這一屆美國國會提出并審議包含有“象徵性支持台灣”和強化美台軍事關係等內容的“台灣政策法案”,正是在美國要提升針對中國大陸的綜合威懾能力背景下進行的。美方在“強化威懾”名義下不斷發展和推動“漸進台獨”政策的台灣當局的實質性關係,這使其“戰略模糊”中的“保證”部分可信度越來越低,所以中方有很多學者認為,美國的“戰略模糊”正在清晰化。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的第二個危險變化是要把台灣當作戰略資產而和中國大陸分開。美國助理國防部長伊萊·賴特納(Ely Ratner)2021年12月8日在國會作證時表示,“台灣處於第一島鏈的關鍵節點上……對地區安全很關鍵,對保護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核心利益也很關鍵”。⑭他的證詞馬上引發了美國政策界普遍的爭論,因為其中暗含著拜登政府可能違反了一個中國政策,即把台灣當作美國的戰略資產,確保其與中國大陸永遠分開,以此為美國的戰略利益服務。雖然有美國學者表示,賴特納的證詞衹代表拜登政府內部分人的想法,不能代表拜登政府一個中國政策發生了變化;還有美國學者表示,賴特納的證詞被曲解了,其本意不是指美國將台灣作為戰略資產,⑮但從拜登政府之後的具體政策來看,這些美國學者的說辭都是沒有說服力的。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在地緣戰略影響力、關鍵新興技術和意識形態三個領域中對華“競而勝之”。從拜登政府以警惕中國在某些區域的地緣戰略影響力上升為由幫助台灣“固邦”,施壓台積電在美擴大投資建廠,邀請台灣參加“第一屆民主峰會”等政策來看,美國將台灣作為“戰略資產”使用以達到在和中國大陸競爭中獲勝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賴特納在國會作證後,美國學者史文(Michael Swaine)馬上指出,賴特納將台灣定義為對美國具有戰略價值的地方,因為它在軍事、經濟和政治上都不同於中國,這種聲明是非常魯莽的,因為它清楚地暗示,台灣應當主要被作為戰略資產而與北京分開,這等於是直接放棄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美中關係正常化時達成的諒解。⑯顯然,拜登政府雖然口頭不承認,但實際政策上已經完全無法抑制將台灣作為戰略資產使用的衝動了。

  由於美國一個中國政策出現的上述兩個危險變化,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確將“反外部干涉”作為今後五年的工作重點,中美雙方圍繞台灣問題——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最緊迫議題——的博弈更加激烈是必然的趨勢,這使得對未來五至十年的中美關係抱持任何樂觀看法都是很危險的。

  未來五至十年中美關係發展仍充滿巨大挑戰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全球戰略重心調整至亞太地區,將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後,其戰略重心不可能短期內(三至五年)再次改變;此外,中期選舉的結果意味著美國內外政策將逐漸進入穩定期,其改造強化地區盟伴體系影響中國對外行為的政策也會成為中長期政策。這意味著美國將竭力推動把台海、南海和東海作為地區安全和發展議程的主導議題,這既不利於中國的周邊安全形勢,也為中美在中國周邊發生安全摩擦埋下了伏筆。美國全球戰略重心調整至亞太地區,將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是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和戰略界精英的共識,該共識形成於特朗普政府時期,拜登政府從阿富汗全面撤軍,徹底終結全球反恐戰爭,完成了全球戰略重心的調整。雖然2022年2月俄烏衝突的爆發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拜登政府將全球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的節奏,但并未打斷這一轉移過程,而且拜登政府還不斷通過《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等釋放政策信號,即美國轉移全球戰略重心至亞太地區的進程不會受俄烏衝突的影響中斷或停止。美國將全球戰略重心轉移至亞太地區的標志性政策做法是,美國將竭力推動把台海、南海和東海作為地區安全和發展議程的主導議題,并為其進一步推動遏華政策製造藉口。例如,拜登政府不斷推動加強所謂綜合性威懾能力,以防止中國大陸“以武促統”,并以此為藉口要在亞太地區部署地基中程導彈,以“扭轉對手限制美國行動自由或進入重要水路和空域的反介入和空中封鎖(A2/AD)能力”。雖然根據美國相關智庫分析,地區五個盟友基本都不可能答應在本國部署美國的中程導彈,⑰但美國可能“做出讓步”,允許日本在其本土部署由兩國共同開發的地基中程導彈,并將指揮權和控制權都交予日本,這種行動將是對中方的極大刺激,使得中美、中日之間的戰略互疑進一步加劇。

  雖然包括美國盟伴在內的很多地區國家反對中美爆發新冷戰,反對被迫在中美兩國之間“選邊站”,反對地區發展議程被美國的大國競爭戰略“帶偏”,如東盟在提出“印太展望”(Indo-Pacific Outlook)的同時,仍然多次強調堅持東盟為中心的地區安全架構的重要性,在近期舉行的系列地區多邊機制峰會上,東盟再次傳遞了上述政策信號;但不可否認,美國在本地區執行大國競爭戰略已經直接威脅到了東盟的中心地位,和以和平、穩定、發展為中心任務的地區安全和發展議程。如這種情況無法得到遏制,未來五至十年中美在亞太地區發生安全摩擦是完全可能的。

  綜上,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後,雙方應抓住難得的戰略窗口期,在兩個戰略框架激烈博弈的同時,在穩定雙邊關係的原則上達成共識,初步建立穩定雙邊關係的機制,為雙邊關係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未來關係的管控打下基礎。與此同時,中方不能跟著美國打新冷戰,應以中國周邊為基礎,積極塑造亞太地區安全框架,鞏固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為應對未來五至十年中美雙邊關係可能的困難和動蕩做好準備。

  註釋:

  ①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中國外交部,2021年9月10日。https://www.mfa.gov.cn/zyxw/202109/t20210910_9604451.shtml

  ②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紀念中美建交35周年,外交部部長王毅,中國政府門戶網站,2013年12月31日。www.gov.cn/jrzg/2013-12/31/content_2558086.htm

  ③習近平同美國總統特朗普共同會見記者,新華社,2017年11月9日。world.people.com.cn/n1/2017/1109/c1002-29637335.html

  ④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Guidance, the White House, March 2021, p. 20.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1/03/NSC-1v2.pdf

  ⑤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在巴厘島舉行會晤,中國外交部,2022年11月14日。https://www.mfa.gov.cn/zyxw/202211/t20221114_10974651.shtml

  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the White House, November 2022, p. 24.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1/8-November-Combined-PDF-for-Upload.pdf

  ⑦2022年11月,美方學者在與作者閉門討論時表示,拜登政府是應地區盟友的要求才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加入“可能與中國和平共存”的。

  ⑧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在巴厘島舉行會晤,中國外交部,2022年11月14日。https://www.mfa.gov.cn/zyxw/202211/t20221114_10974651.shtml

  ⑨中美元首會晤後,中美關係將走向何方?澎湃新聞,2021年11月17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6668600036132172&wfr=spider&for=pc

  ⑩https://www.mfa.gov.cn/zyxw/202211/t20221114_ 10974651.shtml ; https://www.mfa.gov.cn/zyxw/202111/t20211116_ 10448827.shtml

  ⑪Steven M. Goldstein, In Defense of Strategic Ambiguity in the Taiwan Strait, Commentar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October 15, 2021.

  ⑫2022年3月,作者參加了一場和美國學者、前政府官員的閉門視頻討論會。在會上,有美方會議代表提出了這個觀點。

  ⑬Richard Haass and David Sacks, American Support for Taiwan Must Be Unambiguous,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 2, 2020.

  ⑭Statement by Dr. Ely Ratner, 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Indo-Pacific Security Affairs,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Before the 117th Congress,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Senate, December 8, 2021.

  ⑮作者在2022年3月與美國學者的兩次閉門視頻討論中,有兩位美國學者分別做出了上述說明。

  ⑯Michael D. Swaine, US official signals stunning shift in the way we interpret 'One China' policy, December 10, 2021. https://responsiblestatecraft.org/2021/12/10/us-official-signals-stunning-shift-in-the-way-we-interpret-one-china-policy/

  ⑰Ken Moriyasu, U.S. faces uphill battle to place ground-based missiles in Asia, Nikkei Asia, June 1, 2022. https://asia.nikkei.com/Politics/International-relations/Indo-Pacific/U.S.-faces-uphill-battle-to-place-ground-based-missiles-in-Asia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2月號,總第302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