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時代推進祖國統一進程中的“兩隻手”
http://www.CRNTT.com   2018-01-31 00:16:47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儘管中國拒絕走西方式的民主道路,但已經發展出非常有效的精英更替制度。美國著名學者福山承認,中國的政治體制最重要的優點就是能夠迅速做出眾多複雜的決定,而且決策的結果還不錯,至少在經濟政策方面如此。

  美國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沈大偉表示,中國共產黨在過去60多年裡表現得相當不錯,總的來說,中國共產黨證明了它的合法性,很好地保護了國家利益,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指出,“在許許多多課題上,中國其實非常開放,也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它並不是一些西方人有時所想像的、是個龐然專制的體制。這是不正確的。”

  埃塞俄比亞總理海爾馬里亞姆認為,中國是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典範,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可以從中國的發展道路中學習。

  無論從歷史縱向比較,還是與世界各國橫向比較,一種能夠產生令人自豪的經濟發展成就,能夠有效地保護國家利益,能夠顯著地提升人民生活水準,能夠在崛起過程中和平地與世界相處並分享發展機遇與成就的政治制度,必然具有其合理性及優越性。面對列強增長疲軟和社會弊病叢生,以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增長乏力的當今世界,崛起的中國正以自豪的姿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輝煌的經濟成就和優越的政治制度令世人刮目相看,大陸從未像今天更有充分的自信和理由向世人論述和展示政治的吸引力。因此,在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中,我們要把充分論述和展示大陸政治吸引力作為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涵,利用各種形式及平台,理直氣壯地向台灣同胞論述和展示大陸的政治文明,包括:⑴展示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輝煌成就,大陸民眾生活水準的巨大變遷;⑵論述大陸政治制度選擇的必然性、合理性以及運行的有效性;⑶展示大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領導力,以及在國際上維護台灣民眾合法權益的意願和能力;⑷在堅持“一中原則”的前提下,處理兩岸關係尤其是台灣同胞關心的問題,盡可能地運用台灣同胞熟悉的方式方法,以顯示對台灣現有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的尊重。

  (二)基於民族自豪感的文化吸引力。從文化角度而言,兩岸同文同種這是一個基礎性的因素,表明我們具有共同文化基因,這主要靠歷史的記憶或記載來體現。文化的歷史記憶或記載可以喚起人們對彼此具有“文化血緣”的認同,但並不一定能形成現代社會中的文化歸依認同,尤其對於年輕人而言,因此,在兩岸關係的文化認同方面,高舉歷史的旗幟是必要的,但文化的歷史不能完全代表文化的吸引力。根據有關“文化吸引力”或“文化軟實力”的研究,文化吸引力的指標或維度大致分為:⑴文化的同質性,即相同民族文化國家數量比,這是表明一種文化的覆蓋面或影響力控價範圍或人口數量;⑵語言的普及性,即一種語言被納入正規教育體系的國家數,這其中暗含著科技和經濟的影響力,因為作為一種教育使用語言,一定與知識獲取以及學生就業需要有關;⑶文化傳播力,具體為“電影出口額比”+“留學生人數比”,這反映了時尚文化以及教育水準或品質的吸引力。顯然,這些指標具有現代時空觀的文化吸引力或軟實力內涵。結合兩岸關係來看,兩岸本來就是一個國家,文化具有同質性是無需贅言的,語言的普及也是與生俱來的,不論台灣所謂的“國語”或台語(閩南語)都屬於中國的普通話和地方方言,而“同質文化”和“語言普及”都基本屬於“先天性”的元素,真正需要後天努力的是“文化傳播力”。

  “文化傳播力”實際上是既涉及物質性力量如經濟和科學實力等,又涉及體制機制等制度力量的綜合實力的體現。同時,它也是一種具有競爭性的吸引力或軟實力,是一種文化內涵和科技、教育能力或水準的競爭,它對人的影響或吸引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深刻意義。因此,文化傳播力是爭取人心的最有影響的軟實力。實事求是地講,大陸在過去相當一段時期內,源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局限,不論在國際上,還是對於台灣而言,文化傳播力是很有限的。但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高速發展以及改革開放的深入,大陸的文化傳播力也與日俱增,這一變化足以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從國際上看,大陸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文學習在世界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中國的藝術和媒體在世界上以不同的形式講述著中國的故事和發出中國的聲音或觀點,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到大陸來學習科學技術、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驗。從兩岸關係看,大陸的影視作品尤其是歷史劇已為台灣民眾喜愛觀看,兩岸的文化藝術界的合作早已成為常態,許多著名的台灣藝人在大陸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即便在台灣島內教育資源過剩的情況下,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學生到大陸就學,據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10823名台灣學生在大陸就讀學位課程。

  文化傳播力是一個國家影響力或吸引力的最高層面,只要台灣同胞尤其是年輕人願意接受或欣賞大陸的文化作品,願意到大陸來就學和就業,就表明大陸具有文化的吸引力,假以時日就能夠建構兩岸同胞“內心的一家親”情懷,有助於消弭文化的分離感,這是在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和堅持的一項戰略性工作任務。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吸引力的建構需要人本、專業和科學的內涵,任何圖解政治的表面文化建設都會事倍功半甚至是事與願違,因此,在增強對台灣文化吸引力的過程中,要認真研究和提煉能夠促使兩岸同胞共鳴的文化元素及文化形式,切忌表面轟轟烈烈的運動式的形式主義。

  五、結語

  總之,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是中華民族利益最大化的最優選擇,但需要以硬實力和軟實力兩隻手作為保障。硬實力與軟實力兩隻手在實踐過程中和政策內涵中需要均衡,需要“有機契合”地發揮作用,任何偏頗都會導致結果的事與願違。從兩岸關係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我們在硬實力建設和運用上是堅持不懈並卓有成效的,但軟實力的建設和運用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軟實力的建設和運用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繫,也就是新時代下推進祖國統一的重要工作任務。

  註釋:

  〔1〕參見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Vol. 177, Issue 5, 1998. P.86

  〔2〕由於指標與算法不同,綜合國力的計算與比較有多種計算方法,根據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在2012年出版的“Global Trends 2030: Alternative Worlds”, 預測中國綜合國力2030年居世界第二位,美國是中國的1.33倍。根據胡鞍剛等學者的計算,中國在1990-2013年期間,大大縮小了與美國的經濟資源、資本資源、知識技術資源、政府資源及國際資源差距。參見胡鞍鋼、鄭雲峰、高宇寧:《對中美綜合國力的評估(1990-2013)》,《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第26-39頁。

  〔3〕根據美國國防部發佈的“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o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6”,無論是在陸海空與戰略核武力量方面,大陸均在台灣海峽佔據絕對優勢,參見https://www.defense.gov/Portals/1/Documents/pubs/2016%20China%20Military%20Power%20Report.pdf

  〔4〕根據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的測算,2015年美國與中國在科技實力上的比值是0.72。參見《基於國際視角的我國整體綜合國力研究》,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課題組,2017年4月。

  〔5〕“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新華網,2014年9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6/c_1112641354.htm。

  〔6〕參見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Vol. 177, Issue 5, 1998. P.86

  〔7〕參見“外國政要和學者評中國共產黨的成就和挑戰”,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pc/2011-06/19/content_22815831.htm,2011年6月19日。

  〔8〕《決策與信息》編輯部:《全球盛贊“中國模式”》,《決策與信息》,2009年第11期,第7頁。

  〔9〕“李顯龍:中國并非專政體制,已是多元社會”,鳳凰資訊,http://news.ifeng.com/a/20140702/ 40987802_0.shtml,2014年7月2日。

  〔10〕“十九大閉幕,外國政要、學者如何評價”,央視網, http://news.cctv.com/2017/10/28/ARTI3ANDf6vO JbVI8m5BU6jx171028.shtml,2017年10月28日。

  〔11〕參見閻學通、徐進:“中美軟實力比較”,《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第1期,第24-29頁。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課題組:《基於國際視角的我國整體綜合國力研究(2012-2016)》,2017年3月。

  〔12〕定格人生美好時光——大陸高校台生畢業季見聞,新華社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7-06/27/c_1121220510.htm,2017-06-27 16:20:48)。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1月號,總第241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