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深水區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分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30 13:08:25


 
  經過2個月相對沉寂,台灣方面又開始推進“爭取活動”,並且是馬英九一再親自出面。5月下旬馬英九表示,今年11月的APEC有無可能馬習會,“這大概是最好的機會,這個舞台早就搭好了,就看大陸方面”;6月中旬馬英九提出,“兩岸四地領導人碰面,應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達成概念穩固下來,成為一個超穩定架構,對於台灣、大陸都是好的”,他並重申“APEC馬習會”主張。

  從2013年12月到2014年7月,台灣“爭取活動”的8個月,與以前的“爭取活動”初始階段比較,有幾個較明顯特徵。第一,在大陸方面已明確否定,2014年北京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晤中實現習馬會的背景上,台灣方面仍然繼續推進“爭取活動”,而且馬英九多次親自出面;第二,在“爭取活動”中,台灣方面,包括馬英九本人開始注意提出馬習會的實際內容,如兩岸關係的“超穩定架構”等,但效果並不明顯;第三,有較多學者出面,對“爭取活動”進行不同角度的分析,而且越來越多的意見傾向於質疑“爭取活動”的可行性。這幾個特點表明,台灣方面的“爭取活動”將很快陷於失敗。

  (3)“爭取活動”的最後努力階段(2014年8月至10月)

  可以認為,經過2月張王會,台灣方面已經清楚知道了,大陸方面對於在2014年北京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晤中,實現習馬會的明確否定。特別在2014年8月以後,隨著APEC會期接近,遞送邀請函等準備工作已著手進行,在APEC實現習馬會不能成局已經公開化,但台灣方面仍然在推行最後努力,而且在明顯失望之中,表示了對大陸方面的諸多不滿。

  8月21日,《聯合報》有報道稱,由於張顯耀在與大陸方面交涉今年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晤中,太早和盤托出台灣方面底線,導致馬習會破局,第一次公開了“馬習會破局”的信息。隨後,《聯合報》又發文“馬習APEC會形同破局”指出,“馬習會已形同破局,我方也未準備其他備案,短期之內,兩岸領導人可能沒有其他機會會面”;9月26日《聯合報》發表社論“錯失馬習會北京會吃後悔藥”稱,“運用11月北京APEC年會安排馬習會的構想幾告幻滅,但鼓吹此事者仍未放棄最後的努力。北京若錯失此次馬習會不二機遇,未來恐會來不及吃後悔藥”,不僅公開確認了習馬會最終未能成局,而且指出台灣方面還在做“最後努力”,同時稱大陸方面將“來不及吃後悔藥”。隨後,台灣學者趙春山、蘇起、張五岳、顏建發等紛紛撰文,對於台灣方面的“爭取活動”未能成局的原因進行分析,其中蘇起於10月上旬認為,“馬習會不只牽涉兩岸關係,還包括台灣國際空間及大陸內政外交等問題,本來就是高難度,如今習馬會成不了,並不意外”,是比較深刻、準確的分析。馬英九10月31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我方一直認為APEC是兩岸領導人會晤最恰當的地方。……他們顧慮多了一點……”,表明了他對於台灣“爭取活動”未能成局原因的認識。但大陸方面表示了不同看法與態度,10月9日鄭立中表示,“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條件成熟了,習馬會就有可能”。此前的9月24日,馬曉光因應記者提問時稱,“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大陸最早提出來的,也是大陸的一貫主張,只要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助於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大陸都採取積極開放的態度”。

  2014年8月至10月的三個月,是台灣方面“爭取活動”的最後階段。在“爭取活動”已確定未能成局的情況下,台灣方面仍做了最後努力,這在9月中旬之前一直在進行。同時,台灣各主要智庫及學者,開始分析“爭取活動”未能成局的原因。雖然他們看法各異,但總體上還比較客觀、清醒,基本上都認為,台灣方面希望在2014年北京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晤中實現馬習會,低估了其複雜性和困難,實際上這一問題牽動兩岸關係全局,在兩岸關係現狀下,註定難以成局。

  二、台灣方面“爭取活動”未能成局分析

  台灣的這次“爭取活動”是2008年以來,涉及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一次最大規模事件。“爭取活動”最終未能成局的原因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十分值得關注。

  台灣方面的“爭取活動”一開始,大陸方面就公開表示,大陸方面一直積極主張兩岸領導人會面,但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無需借助國際會議或場合。這實際上就是對於台灣方面“爭取活動”的直接、明確的否定,是台灣的“爭取活動”不能成局的直接原因。台灣方面應該十分清楚大陸的這一基本立場,但台灣方面沒有從改變習馬會的場合入手,促成“爭取活動”成局,而是反復宣稱APEC是“最適宜場合”,因為APEC只是“經濟體會議”,出席者均為“經濟體領導人”,因而在APEC場合實現馬習會不會導致“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治後果。所以,這一基本的原則分歧,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台灣“爭取活動”不能成局的必然命運。筆者從一開始關注台灣的“爭取活動”,就認為絕不可能成局,原因即為筆者清楚瞭解兩岸之間存在這一基本原則分歧。筆者認為,台灣方面“爭取活動”的真正目的在於,爭取改變APEC形成的慣例,爭取馬英九得以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從而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

  顯然,台灣“爭取活動”及其未能成局,沒有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深化,反而增加了兩岸之間的不信任感,更加突出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對於兩岸關係的不利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兩岸原則立場分歧嚴重,台灣的“爭取活動”未能成局,但在整個兩岸互動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強烈的對抗,而且基本上只是就事論事,並沒有“上綱上線”的反應,可以想像,在不公開的互動中,情況也應是這樣。所以,台灣“爭取活動”未能成局,沒有對兩岸關係造成明顯不利的影響。但是,由於這一事件,兩岸之間的不信任感不可避免地有所增加,而且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不利影響,也必然有所上升。前述2014年《聯合報》民調顯示,認為兩岸關係外交領域競爭加劇,與此事件應有直接關係。

  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及其發展變化前景

  如前所述,由於發生了兩個事件,2014年成為2008年以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最突出的一年。這兩個事件在2014年發生有偶然性,主要是2014年在北京舉行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晤,促成了它們發生;但更需重視發生的必然性,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進入深水區後,台灣“國際空間”問題受兩岸關係變化,以及台灣內部政局變化影響,正逐漸突出。但這不是2008年前兩岸在國際上嚴重對抗的再現。可以預測,台灣“國際空間”問題顯示的特點和發展變化趨勢,在未來時期將繼續保持,並將有進一步表現。

  一、2014年台灣“國際空間”問題進一步突出,反映進入深水區後,在兩岸關係明顯緩和的背景上,台灣方面對於擴大“國際空間”的迫切心態。這一趨勢將繼續保持,並將成為兩岸關係中的矛盾易發點。

  由於台灣的“爭取活動”,特別是由於“爭取活動”規模大、層級高(馬英九多次親自出面),這一活動導致了2014年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突出。《報告》顯示台灣民眾認為,兩岸關係外交領域競爭加劇,應受“爭取活動”即其未能成局的直接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