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大選“反中路線”對兩岸關係衝擊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20-02-17 00:17:02


民進黨以絕對多數勝選完全執政,將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相當不利的影響和衝擊。
  中評社╱題:台灣大選“反中路線”對兩岸關係衝擊效應 作者: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民進黨在總統選舉獲勝與立法委員選舉獲得“過半數”,完全執政恐使其原先強硬及反制兩岸政策、路線更加僵化;而選舉過程中所建構“反中論述”,也可能增強大陸當局對台政策“硬更硬、軟更軟”的“雙元結構”更固著化,在“壓制、反制”的“刺激反應”互動模式下對兩岸關係衝擊恐不容樂觀。

  壹、前言

  2020年台灣大選政黨、族群及世代間投票行為幾近“極限動員”,不僅創下74.9%高投票率;同時蔡英文以817萬高票當選連任。這打破既有政治發展經驗,當執政黨一旦在地方層級選舉大敗,勢必緊接著在中央層次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拱手讓位。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國民黨大勝獲十五席縣市長、民進黨大敗僅剩六席地方首長席次,國民黨本可乘勝追擊發揮“地方包圍中央效應”;然在2020年總統及立委大選中,民進黨卻從低迷選情中逆勢攀爬,不僅取得民選總統以來最高票,同時立法委員席次61席,實現“二合一選舉”選票極大化的“雙過半”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以史上最高的817萬票成功連任,但民進黨政黨票僅有481萬票,約336萬的政黨票並沒有投給民進黨。這顯示民進黨在總統選舉中採取“選票極大化”策略,藉由“保台抗中”聯盟連結泛綠獨派政黨及傳統深綠選民;運用反對“一國兩制”、支持“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及澄清“統一恐構成叛國論”,吸納中間選民改變其投票行為。然而,這樣以“反中”所建構兩岸論述及路線,在大選後對兩岸關係發展衝擊顯然是非常嚴峻,兩岸互動可能陷入惡性循環。

  回顧蔡英文第一任任期內,兩岸關係已陷入嚴重倒退。在兩岸互動方面,大陸當局已中止兩岸兩會協商對話、兩岸事務最高執行機關國台辦與陸委會首長會晤、熱線,從第一軌道官方對話到第三軌道民間團體對話日趨沒落;同時暫停陸客自由行、暫停電影工作者參與金馬獎,陸客減少重創台灣觀光 ,陸生就學因兩岸政治氛圍減少影響高等教育經營。在外交方面,因停止“外交休兵”,導致22個邦交國減少7個僅剩15個,無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年會 ,7個以中華民國名稱辦事處變更台北辦事處。在軍事方面,軍機、軍艦繞島巡視頻率大大增加,甚至引發大陸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飆漲,導致武統聲浪持高不下。

  選後大陸當局聲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為對台政策主旋律,堅持兩岸必須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始能恢復對話協商。蔡英文則呼籲兩岸在不預設任何政治前提下恢復協商,雙方能否啟動協商機制的政治前提南轅北轍。蔡英文在勝選晚會表達願意在“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基礎下展開互動,同時,再次強調絕不會挑釁及在壓力下屈服。民進黨以絕對多數勝選完全執政,同時掌握行政權與立法權,這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相當不利影響和衝擊。

  貳、台灣大選中反中路線建構與內涵

  台灣大選蔡英文公開否定接受“九二共識”、並標籤化“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韓國瑜則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反對“一國兩制”,國、民兩黨皆反對“一國兩制”。蔡英文以817萬票有史以來最高票當選總統,使其更加認為民進黨政府及立法院黨團的路線與政策是正確的,儘管蔡英文也表示會對既有施政檢討反省,但若欠缺反思能力可能導致政黨互動惡化、社會對立嚴重及“反中”、“和中”兩岸論述嚴重衝突。

  回顧2018年民進黨當局在地方選舉中操作“反中牌”,宣稱大陸運用網軍、假新聞、假信息介選,然最終地方大選結果民進黨大敗僅剩六席縣市首長、國民黨贏得十五席,顯然在地方選舉操作“反中牌”效益有限。事實上,無論是2018年“九合一”選舉或2020年“二合一選舉”,美國官員及國會報告皆宣稱大陸介選,須與台灣合作防止“境外敵對勢力”對台灣民主運作之干擾;而大陸當局則再三澄清宣稱,從未介入台灣選舉。大陸與美國在台灣大選中不約而同的政治聲稱,導致台灣選舉中國民黨、民進黨兩岸政策議論,自然捲入“親中”與“親美”路線抗衡。

  一、反制“一國兩制”建立民主防衛機制

  2019年1月初蔡英文提出“四個必須、三道防護網”批判“習五點”,試圖建立台灣內部兩岸路線的主導權,及設定2020年大選競選主軸。針對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提出“習五點”,蔡英文公開拒絕接受“九二共識”,標籤化“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污名化“九二共識”是消滅中華民國,藉此凸顯民進黨比國民黨更有能力維護主權獨立、國家安全、政治自主性,批判國民黨淪為經濟利益的獲取者。

  蔡英文在2019年初提出上述民主防衛機制,顯示2020年總統大選必然再度打“反中牌”、“主權牌”。蔡英文表示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雖慘敗,但“絕對不代表台灣基層的民意想要放棄我們的主權,也絕不代表台灣的民眾想要在台灣主體性上做出退讓”。這顯示民進黨視地方選舉為低階治理層次,操作統獨議題、國家認同效果較低。民進黨當局在地方選舉一再援引美國總統川普、副總統彭思、在台協會主席莫健對大陸當局介入美國期中選舉的指控,並影射介入台灣地方選舉,利用假新聞、假資訊、假消息意圖干涉台灣民主選舉。

  民進黨認為在中央層級選舉打“反中牌”更為有效,具有邊緣化剛取得縣市長絕對多數的泛藍地方兩岸政策主導權,形塑民進黨掌握中央是兩岸政策真正的“掌舵者”、“領航者”。蔡英文運用“四個必須”來動員支持中華民國台灣、認同民主自由機制的淡綠、中間選民;利用“三道防護網”具有凝聚獨派政黨及深綠選民作用,化解台獨基本教義派不再支持其競選連任之阻力。

  6月香港爆發反條例修正風波,民進黨當局宣稱支持、關心而不介入這場民主化運動,提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激起民眾“亡國感”,拒絕接受“一國兩制”。7月蔡英文政府在國安會議上拋出“反制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指導綱領,內容涵蓋兩岸、民主法制、經濟、外交、安全、國防、社會等七個面向;同時也宣稱建立“完善的民主防衛機制及安全閥”。8月針對暫停陸客自由行、暫停大陸電影及工作者參與金馬獎、9月斷交南太平索羅門、吉里巴斯兩國,民進黨批判大陸當局試圖介入台灣選舉;11月大陸當局提出惠台26條措施,民進黨批判這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行動方案”試圖分化台灣社會、框住台灣;11月爆發疑似大陸間諜向澳洲投誠,民進黨從府院黨重炮抨擊大陸當局介選,試圖影響台灣民主過程,同時刺激其提出“反滲透法”。

  尤其是爆發香港反條例修正風波,導致香港民眾不支持“一國兩制”的比率增加,也刺激台灣民眾反對“一國兩制”比率。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中心在2017年至2019年期間進行五次民調,民眾認為“一國兩制”不適用台灣的比率依序下降後又逐漸提高,分別是54%、53%、50%、59%及63%。反條例修正風波爆發後,更降低“一國兩制”對台示範效應。2019年1月陸委會民調,75.4%不贊成“一國兩制”,反修例風波後升高至88.7%民眾不贊成。顯然台灣民眾對大陸當局的信任感亦隨之下降,不贊成“一國兩制”的比例創歷史新高。

  反修例風波後,強化台灣民眾支持蔡英文強硬的兩岸路線。陸委會民調顯示,反對大陸當局不放棄對台使用武力達87.8%,不認同對台外交打壓達88.4%;反對拉攏分化台灣社會達85.9%。從大陸當局提“兩制台灣方案”,到香港爆發反修例風波,強化台灣民眾對“一國兩制”不信任,蔡英文藉此提出更為強硬反中路線,提升其民意支持度。

  二、通過新決議文轉移“一黨綱兩決議文”目標矛盾

  2019年9月民進黨全國黨代表大會通過“社會同行世代共贏決議文”,以新的行動綱領與社會對話。此決議文主張捍衛“台灣主權”,反對“一國兩制”,迴避“一黨綱兩決議文”衝突目標的整合問題,其實目的在於建構“反中”兩岸論述及路線,追求選票極大化目標,強化民進黨與泛綠獨派及傳統綠色選民連結;同時建立中間路線尋求中間選民支持,以“維持現狀”主張,規避宣稱建立新獨立國家、公投制新憲、台灣正名及變更國號等“變更現狀”訴求。通過反對“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既鞏固傳統深綠獨派選民,也吸納中間選民,達成選票極大化目標。

  從民進黨發展歷史經驗來看,民進黨在每次大選前常會提出新決議文,例如因應1992年國會大選,1991年提出《公投台獨黨綱》,宣稱依據公投程序建立“台灣共和國”;面對2000年大選,1999年提出《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依據憲法目前國號為“中華民國”;面對2008年大選,2007年提出《正常國家決議文》,宣稱公投制新憲、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及推動台灣正名。而上述所謂“一黨綱兩決議文”所倡議目標衝突,讓外界難以釐清民進黨究竟是要強化對中華民國的認同,還是要獨立建國、台灣正名。面對2020大選,民進黨推出新決議文批判大陸當局提出的“兩制台灣方案”,從而模糊化及轉移其“一黨鋼兩決議文”的內在矛盾焦點。

  三、操作“反滲透法”建立“保台抗中”政治聯盟

  蔡英文在選舉造勢場合宣稱十二月底一定完成“反滲透法”立法,聲稱完成“國安的最後一塊拼圖”。蔡英文從7月主張制定“中共代理人法”到11月呼籲儘速完成朝野協商制定“反滲透法”。原本9月立法院會期開議時已公佈“中共代理人法”立法暫緩,但11月卻以迅雷不及掩耳方式儘速擬定通過“反滲透法”;且由立法院黨團提案而非行政院或其他行政機關所提。民進黨制定“反滲透法”欠缺政黨協商及社會共識,倉促立法製造藍綠政黨衝突根源,也凸顯選戰中“反中”與“親中”兩岸路線競爭。

  民進黨宣稱提出“反滲透法”係基於維護憲政民主、國家安全及社會穩定,有其必要性、正當性及優先性。然國民黨卻認為這是塑造麥卡錫主義、建構“綠色恐怖”,批評“反滲透法”猶如“新戒嚴法”、“反兩岸交流法”,比“白色恐怖”更為可怕嚴重。民進黨藉由打“反中牌”、“主權牌”及“國安牌”,建立“保台抗中”連線及危機動員泛綠選民。國民黨則藉由批判倉促立法之不恰當,限縮公民權中言論自由、媒體自由、結社自由,形同限制兩岸正常交流,藉此動員泛藍中經濟藍、知識藍及中間選民。直言之,國、民兩黨皆以選票極大化為動員目標。

  民進黨一再宣稱大陸介選,影響台灣國家主權、民主政治運作及社會穩定,其立法院黨團呼籲政黨間協商“最後的時刻已到”;國民黨、親民黨黨團則同聲痛批這是“過場式的協商”,隱含民進黨邊緣化泛藍政黨兩岸政策及路線策略動機。國民黨則反操作此法,挑起泛藍選民危機意識,運用此法為槓桿獲取中間選民支持,強調兩岸交流重要性。國、民兩黨在“反滲透法”上陷入“反操作”、“操作”鑿痕,凸顯“親中”與“反中”兩岸路線較勁。

  “反滲透法”對選情衝擊猶如一把“雙面刃”,既能與獨派政黨及泛綠選民形成“保台抗中”政治聯盟;也能刺激泛藍選民尤其是知識藍、經濟藍形成“危機意識”,反而利於泛藍選舉動員及議題設定、主軸設定;同時刺激中間選民投票給泛藍政黨。“反滲透法”雖利於鞏固泛綠政治聯盟支持度,卻可能不利於中間選民投票支持民進黨,甚至導致台商、台生、台師及兩岸交流者產生“寒蟬效應”。因而,自通過後一直遲遲未送總統公布實施,且從蔡英文、賴清德到民進黨中央,還有內政部、法務部、陸委會跨部會一再澄清消毒,強調司法機構獨立審判、媒體第四權監督、政府不會濫訴,藉此降低選舉負面效應。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