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統一需理想與詩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27 15:47:50


 
  統一是不可一蹴而成的,它是一個漫長的相互融合的過程,我們不可能一天就合起來,也不可能一天就統起來,所以胡錦濤與習近平都一再告誡要“求同存異”,然後逐漸“化異為同”。所以無論“共同締造論”也好、“大屋頂”也好、“球體論”也好、“一中三憲”、“大一中架構”……等等,只要有一中成份和一中內涵,有統一的願望,有積極創新的思路,我們都不應該視而不見,不應該因不滿足其中一部分而加以拒絕,應肯定其中積極成分,加以凝聚共識,聚少成多,讓“一個中國”與“統一”不再成為一個負面的詞眼,而應該相互欣賞與鼓勵。

  中國評論闡述民族核心價值觀

  我們一直期盼有一個理性討論這些問題的平台,有一個“擺事實,講道理,明是非,求共識”的媒體,讓不同黨派,不同立場,不同地域的人們,來討論中國的前途,討論兩岸的統一,討論振興中華,實現民族復興,討論世界和平,來討論民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正如習近平主席最近在全國統戰工作會上講話和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三十周年所作批示中所指出的:我們要“尊重包容差異”,“善於聯誼交友”,要“用海外樂於接受方式易於理解語言,努力做增信釋疑凝心聚力橋樑紐帶”。十七年前香港終於創辦了一個有這樣特點的一份思想性刊物——《中國評論》,它不僅成為在兩岸四地可以公開發行的一份政論刊物,而且為國際社會所重視,如今從這本刊物出發,還辦成了“中評社”、“中評網”、“中評出版社”、“中評智庫基金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創辦這刊物的兩位領軍人物就是我的摯友郭偉峰社長和周建閩總編輯。

  郭社長和周總編原來都是大陸資深新聞工作者,在中國新聞社分別任副總編輯與港台海外部副主任,但他們不安於現狀,有更大的理想與追求,想闖一片更大的天空與陣地。在汪道涵會長指導下,他們辭掉了“鐵飯碗”,隻身來到香港,創辦了民間刊物《中國評論》。中間的艱苦辛勞,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但他們欽服“共同締造論”,不滿統一理論的貧乏,一心團結兩岸四地的精英,終於辦成了關心兩岸關係和中國發展的人們必讀的“中評社新聞”、“中評網”、“中評月刊”、“中評出版物”。他們跟黃年先生一樣,不避兩岸的敏感問題,敢於直面,敢於破題,並且有許多詩意與創意,捍衛了我們民族的核心利益,闡述了我們民族核心價值觀,他們是真正在履行公民的義務,不怕戴帽子,不怕打棍子,受到了人們尊敬。

  我讀了周建閩總編輯《文集》的草編,他涉及的領域與涉及的問題,真是目不暇接,有理論創新、一中框架、九二共識、中華文化的創造性發展、構造中國模式、兩岸治權問題、主權問題的討論、和平協議、軍事互信機制、兩岸政治定位、政治關係的合情合理安排、中美關係、和平發展趨勢、政治互信機制、厚植共同利益、一帶一路、兩岸經濟關係、海洋合作、心靈契合、取勢謀勢、迎接挑戰、求同存異、逐夢未來、民進黨出路、機遇與挑戰……一句話,這些浩瀚的文字,與黃年先生一樣,充滿激情、理想與詩意,激揚文字,指點江山,而不是一個乾巴巴的教條主義的說教者,與習近平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夢”、“民族復興”、“兩岸和解”、“一家親”、“心靈契合”、“合情合理”等論述相似,我們國家太需要這樣理論、新聞的文化工作者了。

  建閩兄這麼快要六十歲了,這真讓我意外。他在我印象中一直是年輕而充滿活力的,他為人正直、厚道、勤奮,令我稱許。希望他六十之後更成熟更有建樹,我衷心祝他迎來生命中的金色年華。

  如蒙允許,讓我這篇短文權作序言,祝大著問世。

  註釋

  ①黃年:“為‘一個中國’裝上輪子”,台灣《聯合報》2015年5月17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7月號,總第211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