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毛艶華語中評:制度差異亦可成為合作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20-12-07 00:16:55


毛艶華(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汕頭12月7日電(記者 海涵)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宣傳局指導,中國台灣網和海峽之聲廣播電台共同主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聯合報道活動12月4日在廣州市正式啟動。在穗期間,中評社記者採訪了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艶華。談及“一國兩制”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作用,他表示,在區域合作中,制度的差異也可以是合作的動力。大灣區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推進建設,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一國的優勢和兩制之間的互補性。要加強灣區內營商規則銜接和體制機制對接,以民生福祉為先,創造更多發展機遇,拓展發展新空間。

  毛艶華說,大灣區最顯著的特色就是“一國兩制”。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大灣區存在三個關區、三種法系和三種貨幣。這使粵港澳大灣區不同於國際上一些典型灣區的建設,亦不同於國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在區域合作中,制度的差異也可以是合作的動力,”毛艶華表示,回顧改革開放40多年來港澳與廣東的合作,這其實就是兩種制度優勢互補、互利合作的典範。初期珠三角地區有大量的土地,生產成本低,“前店後廠”的合作模式不但推動了珠三角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而且也使港澳地區向服務經濟轉型,成為具有更強大經濟功能的世界級服務中心。港澳相繼回歸後,有“一國兩制”的安排,香港澳門依然保持著其作為自由港的經濟制度和相關政策,作為自由港的香港和澳門可以積聚許多國際高端要素,而今天的內地又有巨大的市場,珠三角地區的製造業體系非常完整,大灣區建設可以為粵港澳合作搭建新的合作模式,為現代產業發展提供巨大的空間。

  毛艶華指出,無論是香港還是澳門,在回歸的二十多年來,經濟都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大灣區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推進建設,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一國的優勢和兩制之間的互補性。在“一國”之下,港澳與內地的合作可以更為順暢,機制化合作安排可以更有效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可以使港澳更好地開拓利用內地市場;在“兩制”之下,港澳的獨特優勢可以更好地發揮出來,其國際化的優勢可以更好地服務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成為各種國際機構開拓內地市場的重要平台。

  毛艶華說,最近兩年來,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過程中,針對兩種制度差異存在的經濟社會領域合作障礙,重點加強規則銜接和體制對接工作,公布了三批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惠及港澳居民的優惠政策、便利港澳專業服務進入的措施、促進科技合作的政策安排等,包括稅收優惠、通關便利化和跨境資金流動等政策都受到歡迎與肯定。

  他表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重市場化改革,內地通過持續開展大規模的營商環境改革,有利於粵港澳三地營商環境更好地趨同與對接,更好地促進大灣區三地之間的要素便利流通,加快形成一體化大市場下的規模經濟和溢出效應。總之,要加強營商規則和體制對接,以民生福祉為先,創造更多發展機會,拓展發展新空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