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無法迴避兩岸統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http://www.CRNTT.com   2024-05-19 00:09:45


  中評社╱題:民進黨無法迴避兩岸統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作者:朱磊(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福耀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夏佳慧(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蔡禮輝(重慶),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講師

  【摘要】2024年民進黨贏得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其未來政策引人關注。民進黨在制定兩岸政策或提出政策訴求時需要面對一些無法迴避的真實情況,包括:地理上台灣與大陸最近、歷史上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政治上國際社會不承認台灣是國家、法理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的主權、經濟上兩岸統一有利於實現帕累托改進、社會上大陸民意不允許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文化上中華民族向來有反對分裂國家的傳統、邏輯上和平與分裂相矛盾、政策上“一國兩制”最具彈性、趨勢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要求國家完全統一。本文運用人文地理的視角,從十個方面闡述了台灣與大陸統一的合理性與必然性,這也是民進黨當局制定政策時無法忽略的真實情況。認清現實、回到國家統一方向才是唯一正確選擇。

  序言

  2024年民進黨賴清德當選為台灣地區領導人之後,民進黨未來政策走向與兩岸關係前景備受關注。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吳峻鋕在2月25日的一場閉門綫上研討會中闡述了“民進黨的訴求”,被普遍視為民進黨當局未來幾年施政的基本立場。吳峻鋕分別從當前民進黨當局的兩岸政策、民進黨的基本精神以及民進黨兩岸立場的演變三個角度闡述了民進黨的訴求。點評人朱磊以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身份,從人文地理視角分析民進黨無法迴避的若干真實情況,指出民進黨訴求中所謂“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等觀點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台灣前途繫於國家統一。本文對該觀點作系統闡述。

  人文地理視角聚焦於不同空間中的各種人類活動,包括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現象,如政治現象。人文地理學常常采用人文主義方法。與實證主義相反,它不強調普遍性規律,而是強調特殊性規律,其研究的現象通常是不可重複的。當然也不能絕對化。人文主義視角側重於兩個角度:一個是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例如,台灣問題的產生與解決,不同於德國、越南或朝鮮半島等其他現代國家統一的案例。另一個是參與者理解的獨特性,例如對於台灣是否屬於中國的問題,大陸方面始終堅持統一,台灣方面卻因形勢變化而立場動搖,近30年來島內主張“獨立”聲音增強。台灣問題的出現、演變和解決方向有其自身的原因和特殊規律,適合用人文主義方法研究。從人文地理的視角看,其邏輯大體是:地理環境影響歷史發展,歷史路徑決定文化特徵,文化條件影響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差異,進而對政策的形成與推動起到關鍵作用,政策效果最終左右現實發展趨勢。

  一、地理:海峽兩岸天然聯繫密切

  台灣的地理位置、氣候和水文等自然條件,使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緊密,歷史也更悠久。天然的地理環境造就海峽兩岸的緊密聯繫。中國大陸在安全、物資、水電供應等方面最有條件、能力和意願為台灣提供及時便利的援助和保障。

  台灣作為中國最大的島嶼,在地理上與中國大陸構成一個整體。台灣島和中國大陸在地質史上曾多次因海水波動而分離或相連。連接福建省和台灣島的“東山陸橋”的各種考古發掘證實了這一點。在過去的180萬年中,“東山陸橋”在海面上至少出現過七次,最後一次是在8000多年前的人類新石器時代。這種地理連接使兩岸很早即有人類往來。大量研究表明:台灣的史前人類和文化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島上的第一批居民屬於中國大陸的古代越人。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也是“南島語族”先民即將通過台灣走向海洋之前在亞歐大陸上的最後一片栖息地。

  目前台灣地區由台灣本島、澎湖列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組成。台灣本島北距琉球群島600公里,南隔菲律賓300公里,而與福建最近距離僅130公里,最易往來與互助。台灣島地勢狹長,東西最大寬度144公里,南北最大長度394公里。山地占全島的2/3以上,台灣“農委會”公布的耕地面積約占1/5。台灣島受季風和台風影響較大,降水不均。除東北地區外,全島各地都有旱季,台灣南部的旱季長達半年之久。台灣的地下水資源并不豐富。工業用水、農田灌溉和城市用水量大,水電短缺現象普遍存在。對於自然條件固然可以揚長避短,但如果將兩岸視為整體來看,很多自然條件的不足方面很容易得到互助解決。大陸長期為台灣提供中草藥等必需品,即使在兩岸隔絕的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也未中斷。近年來,福建省一直在向台灣當局控制下的金門島供水和供電,以解決當地資源短缺的問題。兩岸如果統一,台灣所有類似的需求都可以從地理距離最近的中國大陸得到最及時、最方便的援助。

  二、歷史: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

  台灣在歷史上從未作為一個國家存在過。台灣在絕大多數歷史時期的管轄權都屬於中國。不斷有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證明海峽兩岸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聯繫。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開發和治理台灣的歷史。自台灣有歷史記載以來,除荷蘭、西班牙和日本對台灣有過短暫的殖民統治外,歷代中國中央政府對台灣擁有管轄權。

  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留下了關於台灣最早的記述。隋朝政府曾三次派兵到台灣。宋元以後,中國歷代中央政府開始在澎湖和台灣設治,實施行政管轄。荷蘭殖民者與西班牙殖民者分別於1624年與1626年侵占台灣南部與北部,但1662年台灣就重新回歸中國人統治。清朝政府1684年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1885年改設台灣為行省,是當時中國第20個行省。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簽署《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明確提出收復台灣的主張。1937年5月15日,毛澤東會見美國記者時表示:“中國的抗戰是要求得到最後的勝利,這個勝利的範圍,不限於山海關,不限於東北,還要包括台灣的解放。”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宣告“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并宣布將收回台灣、澎湖列島。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開羅宣言》宣布,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後來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1945年9月,日本簽署《日本投降條款》,承諾“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告“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并在台北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由此,通過一系列具有國際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國從法律和事實上收復了台灣,此後台灣一直保留在中國版圖內。

  三、法理:台灣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在中國這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情況下的政權更替,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沒有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

  國共兩黨對不同政治制度的道路選擇是最初產生台灣問題的主要內部因素。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而在內戰中失敗的中國國民黨則退守台灣保留了資本主義制度。兩岸制度不同并不影響台灣屬於中國領土一部分的法理依據,也不能成為反對兩岸完全統一的正當理由。“一國兩制”等制度設計完全可以跨越制度差異實現國家完全統一。

  在二戰後東西方對峙的背景下,美國政府以全球戰略和國家利益為導向,支持敗逃到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當局在聯合國代表中國政府,為國民黨提供資金、武器和顧問來進行中國內戰以及台海對峙。正是由於中國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海峽兩岸才陷入長期政治對立的特殊狀態,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從未分割,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地位從未改變。兩岸分治的現狀是在主權統一的法理下治權的分割。

  即使在治權沒有統一的情況下,曾經在國際上代表中國行使聯合國成員權利的台灣當局也始終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六屆會議通過第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將台灣當局的“代表”驅逐出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更是一貫堅持台灣屬於中國的立場,這一點在恢復聯合國合法權利前後從未改變。

  四、政治:國際社會不承認台灣是國家

  國際社會公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非一個國家。當前,聯合國對台灣使用的稱謂是“台灣,中國的省(Taiwan,ProvinceofChina)”。聯合國秘書處法律事務辦公室官方法律意見明確指出,“台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沒有獨立地位”,“台灣當局不享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迄今已有183個國家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所有這些國家都承認衹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與台灣關係密切的美國政府也不承認台灣是國家。1978年12月16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建交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衆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明確聲明:“美利堅合衆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

  雖然197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所謂的《台灣關係法》,并由總統簽署成為一個包含許多違反中美建交公報和國際法原則條款的美國國內立法,但它并不能否定美國與中國建交時所表達的政策立場。并且,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衆國聯合公報》再次重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衆國政府發表的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中,美利堅合衆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認中國的立場,即衹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此範圍內,雙方同意,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繼續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