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民主政治的衰退與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24-05-20 00:10:24


  中評社╱題:台灣民主政治的衰退與危機 作者:鍾厚濤(北京),博士、國際關係學院對台戰略預置和重點問題創新研究團隊負責人、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理事

  【摘要】台灣民主政治面臨著多重危機,如“少數人綁架多數人”的民主脅迫、民主被窄化為選舉的意涵扭曲、負面選舉的情緒性操弄、民主與治理的脫鈎等。台灣民主體制非但沒有促進社會治理,反而成為政治奪權工具。台灣也正從上世紀90年代“有選舉的民主”,走向目前以“綠色恐怖”為代表的政治威權,未來還將滑向“封閉化的專制”。民進黨將民主概念武器化,展開心理營銷和政治動員,在兩岸之間製造“民主台灣VS威權中國”的虛假叙事,對內製造“台灣共同體”意識,對外消解“兩岸同屬一家人”論述,這也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埋下隱患。

  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的表現荒腔走板,在2024年“大選”前島內60%的受訪者都期待換黨做做看,但為何民進黨在選舉中仍能勝選?柯文哲痛斥賴清德是“獨裁者”,但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台灣民衆,為何會選出一位明顯具有獨裁者性格傾向的政治人物?這些現象引人深思:是不是台灣民主制度出現問題了?亨廷頓認為,“第三波”民主化進程正在出現民主退潮跡象,①台灣作為其中一員,也面臨著一系列民主困境。

  一、大衆民主的異化與民進黨寡頭政治的興起

  福山表示,當今全球政治環境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已經大相徑庭,民主衰退的悲觀氛圍已經取代了此前自由主義民主勝利的樂觀預測。②台灣從1994年啓動“直轄市長”民選以來,至今已30年,但如果洞悉其背後的演進邏輯,就可以發現,台灣的民主樣態正朝低質量民主甚至劣質民主方向蛻化,台灣的政治體制在底層邏輯上面臨著巨大挑戰。

  (一)台灣民進黨的“日本自民黨化”與台灣新威權主義的興起

  2024年台灣選舉表面上形式民主轟轟烈烈,但實質民主黯然褪色。

  一是民主的脅迫與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暴政。2000年台灣“大選”時,陳水扁得票率衹有39.3%,卻依然可以登上領導人“寶座”,并開啓了一路貪腐的“醜惡執政”。賴清德此次勝選,得票數未能過半。在這種情況下,理論上來講台灣應該舉行第二輪選舉。但台灣現行的政治體制,卻完全封閉了這種可能,由此陷入了“民主的脅迫”困境,多數人衹能無條件地服從少數人的選擇,而沒有任何拒絕的權力。

  二是民進黨一黨獨大與兩黨輪替制的式微。民進黨勝選,徹底打破了2000年以來藍綠輪流坐莊、八年一輪替的慣例。台灣政壇出現“民進黨一黨獨大、賴清德一人獨大”模式。賴清德及其背後的新潮流系手握大權,擁有足够的資源來操弄政壇,特別是在某些關鍵領域主導政策走向。

  三是民進黨或將開啓長期執政的寡頭模式。民進黨連任後,將朝向日本自民黨化方向發展,謀求長期執政,不斷磁吸其他政治勢力。在“西瓜偎大邊”效應驅動下,島內地方派系為撈取政經利益,也甘願被民進黨收編。同時,民進黨將利用執政權加快培植新生代,為未來選舉提前布局。而國民黨等則缺乏舞台,年輕力量無法嶄露頭角,島內政治生態將陷入權力失衡與民主赤字。③

  (二)快感政治、比爛式選舉與台灣選民的選項困境

  2024年台灣“大選”前,島內各家民調顯示,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其政黨支持度都無法超越30%,這說明島內民衆普遍既厭藍又厭綠,對藍綠兩黨都普遍不滿。但第三勢力始終無法突破藍綠二元格局,台灣民衆也衹能“在兩個爛蘋果中選一個不太爛的”。

  一是極化政治與藍綠陣營的同溫層困境。在2024年“大選”中,國民黨和民進黨都在極力呵護自己的基本盤。而同溫層也給予了民進黨等相對非理性的支持,這也倒逼賴清德在政策制定時,不得不主動向綠營基本盤回歸,所以賴的民意支持度一直無法突破40%的“天花板”困境,無法吸引中間選民的支持。這是一種在嚴重社會分化的背景下才有的現象,選舉各方都在製造“我們”與“他們”的尖銳敵對關係。2024年選舉,表面上轟轟烈烈,主要政黨候選人也都喊出要實現“藍綠大和解”“朝野大和解”,但最終結果還是“藍歸藍、綠歸綠”,“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藍綠不但無法和解,反而進一步撕裂,“全民領導人”幾乎成為空談。

  二是負面選戰與“厭藍又厭綠”的民意氛圍。2024年“大選”幾乎就是負面情緒對決,藍綠相互討厭,而白色力量則討厭藍綠。在選舉過程中,很多政客不去凸顯自己的執政能力,而是抹黑和詆毀對方,選舉由此也變成人身攻擊,甚至出現錄音帶、性醜聞等景象。競選各方頻繁的“污名化”和“小動作”導致所有候選人的個人形象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傷。在這種惡劣的政治環境下,台灣選舉逐步走向快感政治和娛樂化政治,民衆每天在新聞中看到的,都是政治人物不斷在謾罵對手,這勢必會加劇民衆的負面觀感。而當柯文哲帶領的民衆黨以白色力量標榜自己的身份,并主動區隔於傳統藍綠勢力,就容易吸引對藍綠均為不滿的中間選民的目光,這也是柯文哲在2024年“大選”中能够獲得369萬票的原因所在。

  三是第三勢力生存空間的萎縮與劣等比較的選舉。在馬太效應影響下,島內政黨格局兩極分化,“大黨更大、小黨更小”。而台灣選制明顯不利於小黨,“立法院”全面改選28年來,所有的第三大黨如新黨、台聯黨、親民黨、時代力量等都曾曇花一現,但終歸平淡。從未來走向看,柯文哲的民衆黨屬於典型的個人型政黨,隨著柯文哲政治舞台的喪失,民衆黨也將被泡沫化和邊緣化。在第三勢力沒有生存空間的情況下,台灣民衆雖有投票權,卻無法對政治產生結構性影響。這種衹有機會均等而無結果均等的無力感,勢必會催生對傳統政黨政治喪失信心的失落感。

  (三)美國等外部勢力的介入與台灣選舉的非自主性

  美國為了加大對於台灣政局的掌控,長期插手台灣選舉。對於2024年台灣“大選”,美國面臨兩種選擇:其一,支持國民黨東山再起,利用國民黨牽制民進黨,防止民進黨一黨獨大、進而跳脫美國掌控。其二,力挺民進黨繼續連任,這對於美國打“台灣牌”最為有利。在這兩種選項中,美國通過精心評估,認為第二種選項最符合美國利益,於是再度深入介入台灣選舉。

  一是拉抬民進黨。民進黨長期奉行“親美倚美媚美”政策,唯美國馬首是瞻,就是在選舉過程中賴清德也不忘赴美“竄訪”,美國對賴也給予了較高規格接待。在選舉最後關鍵時刻,賴清德多次炒作“大陸介選”謬論,美國也與其遙相呼應,聲稱“中國介入台灣選舉”,為賴站台意味濃厚。

  二是切割國民黨。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在競選期間,曾貼出與美國學者葛來儀等人會面時的照片。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葛來儀卻在第一時間提出抗議,要求撤銷照片,唯恐被認為是在支持國民黨,這明顯是要與國民黨“劃清界限”。

  三是分化藍白合。2023年11月15日,國民黨與民衆黨達成初步共識的當天,“美國在台協會”(AIT)在第一時間就致電民衆黨主席柯文哲,向其施壓,迫使最後“藍白合”以決裂告終。

  由此可見,台灣的選舉不完全是台灣民衆在選舉,而是美國在幕後操控,美國操控的目的是培植符合美國利益的代理人。某種意義上來說,台灣政治人物衹是前台表演的木偶,而美國才是幕後真正的提綫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