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報》總編輯周樹春(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 李娜 海涵)12月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與光明日報主辦的“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2019——新時代的中國思想與世界變局”在北京舉辦。《中國日報》總編輯周樹春發表以“確立面向世界的中國制度話語”為題的主旨演講,他表示,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今天,中國幾十年走過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在根本上也是制度使然。我們幾十年的歷史性成就來自於黨的領導、來自於人民的奮鬥,也來自於治理效能,根源在於制度優勢。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有效地把這種世所公認的治理效能及其背後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制度話語,以此作為增強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途徑,這應該是媒體和智庫的共同責任。
周樹春表示,因為制度差異,西方輿論對中國從來都是充滿偏見的。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台中央,這個問題比以往更為突出。所以確立面向世界的中國制度話語,比以往顯得更加重要、更加緊迫,另一方面現在也有了不同以往的條件和基礎,一是近年來“制度自信”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二是構建話語體系的問題需要進入一個新階段。
如何確立面向世界的中國制度話語?周樹春表示,這是一個無比複雜的命題,也必然是一個無比艱難的過程。黨的四中全會把“中國奇跡”概括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確立面向世界的中國制度話語就是揭示中國發展成功背後必然的制度成功。要義是把我們確立的制度自信變成能夠說到世界上去的制度話語,應該是以我為主、融通中外的統一,也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首先是否可以在三個維度上更好地做好話語的功課:
一是,從以發展為重心的戰略導向去闡釋中國制度。面向世界的話語,就必須在世界上得到認同,需要體現內在的邏輯力量,從融通中外的角度確立制度話語,實際也是顯示我們制度的正義性與合法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實行什麼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中國實行的制度要能夠解決作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歷史性課題,所以發展是硬道理。
二是,從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定向去闡釋中國制度。一位研究中國問題的美國學者對我說:“減貧是最好的中國故事”,“把中國的減貧故事講好就能有效瓦解關於中國制度的各種偏見和誤解。”人民作為一個整體,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這個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帶給人民的,不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深刻的是人們實現自身價值的變化,包括個體尊嚴、權益保護、生活選擇權、政治參與等,實際是不斷走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