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張亞中:國民黨的決策結構產生方式應改造
http://www.CRNTT.com   2019-12-13 00:14:50


  中評社台北12月13日電(作者 張亞中)中國國民黨是個百年政黨,有其傳統,但也有包袱。“黨員、黨代表、中央委員、中常委、黨主席”是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金字塔體系,看起來似乎是由下而上,沒有問題,但在實際運作時,問題卻層出不窮。參選黨主席必須要具有中央委員或中評委的資格;黨內派系、地方政治家族及“換票聯盟”左右了中央要員選舉;中常會政治功能性不彰,甚至被職業中常委所把持。

  黨的組織系統看起來井然有序,但所展現出來的卻是暮氣沉沉。在這種制度下,即使郭台銘先生有資格參與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初選,但是卻沒有參選黨主席的資格,只因為他沒有當過中央委員或中評委。年輕及優秀的社會人士,由於沒有政治背景或政商關係,最多選個黨代表,也就無法再更上層樓而止步了。當然,他也極有可能為了自己的未來,而成為“換票聯盟”的一個工具。如果比較現在的中常委組成方式與功能,與以往兩蔣時期已是天淵之別。中常委所製造的媒體“新聞性”已經遠大於其應有的決策“功能性”。

  國民黨是一個民主的政黨,結構內各組織的產生方式,其開放、民主、公平程度必須要更勝於國家的選舉。

  今日選“總統”,參選條件只要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繼續居住六個月以上且曾設籍十五年以上之選舉人,年滿四十歲,得申請登記為“總統”候選人,而沒有設定必須擔任過任何政治職務的限制。改造國民黨,就必須貫徹國民黨是一個屬於全民、而非權貴或既得利益者的政黨,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未來黨主席的選舉。國民黨組織改造的首要之務就是廣開最上層的大門,讓所有優秀的社會各界人才,只要是黨員,都擁有成為國民黨主席的被選舉權利。

  黨代表與中央委員、中常會應以“一條鞭”的方式產生,均由黨員一次性直選。最高票多少名擔任中常委,次高票多少名擔任中央委員,再次高票多少名擔任黨代表。如此可以避免黨內派系、地方政治家族及“換票聯盟”把持,可以讓更多優秀青年及社會賢達進入黨的決策體系。

  中常會應有政治功能性,而不全然是代表性的組合,因此中常會的代表必須有其功能代表性。組成基本上應包括:黨員直接票選出來的中常委、“中央政府”官員代表、“立法委員”代表、地方首長代表、地方議會代表、青年代表、社會賢達代表等七大區塊。如果中常委為35名,則每一個區塊平均為5名。若在野時,“中央政府”官員的名額平均分給其它區塊。

  國民黨未來的黨內機制能否做到公平、公開,也是民眾檢驗其是否值得信賴的重要指標。黨員名冊掌握在少數人手上,連署受制於黨工,參與黨員缺少公開傳播理念管道,都是國民黨老化、封閉的主要原因。

  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方法就是國民黨必須在黨主席及“黨代表、中央委員、中常委”等一次投票方式上,率先推動“網路投票”。過現代化的網路平台,運用數位化的優勢,讓整個選舉機制公開、透明。目前的網路科技已經可以完全處理投票問題,這也是國民黨徹底變革的必要路徑。

  以上是張亞中對國民黨重新改造建言的第九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