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史育女:種下梧桐樹 等待鳳凰來
http://www.CRNTT.com   2019-11-22 00:15:12


台灣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英國劍橋大學胚胎遺傳學博士史育女
  中評社北京11月22日電(作者 史育女)筆者有幸應邀參加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五屆中華文化論壇。我是學自然科學的,習慣用自然科學如生物演化或生物發育的角度看許多事情,因為生物在地球上從細菌開始演化到複雜的人類,經過30億年,其中蘊藏許多適應環境變化而發展出來的機制、方法與智慧,近代物理學領域的研究也發現了許多從生物或大自然中歸納出來的理論,與這個世界的形塑密切相關。因此,面對社會科學的問題時,用仿生的概念/觀點去思考也可能有幫助。下文即為參加此次中華文化論壇的一些感受與省思。

  兩岸三地二百多位專家學者及社會賢達針對兩岸的文化交流在北京秋冬的凜冽寒風中熱烈開展,對於兩岸中華文化的復興創新及未來發展有許多精闢的分析及創見,我聽到許多自己思考過但是更精闢更專業系統性的論述,也受到不少論點、觀念的激盪,受益匪淺,收穫良多。

  左傳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說,中華文化論壇可以說是一個立言的平台,然更務實地說,立言應是為了立德及立功,為廣大的人民福祉、社會文明進步及世界和平貢獻己力便是立德及立功;孔子說過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學者專家致力於整理人類的文明文化內容,透過分析歸納統整,以及社會賢達碩彥的社會實踐經驗精華的分享,有助於解眾人之惑,理解中華王道文化的歷史和內涵,可以體會到仁者應不憂,體驗中華文化的豐厚優美及中國人的智慧成就,可以產生勇者不懼的信心。

  我們循此思維可以略窺中華文化的大智慧,找到為何必須復興中華文化的理由,明白兩岸必須交流的迫切性、重要性,理解中華王道文化與西方排他文化的本源性衝突,也就必然要去思考及面對國族統一的問題。這是當下青少年很缺乏的教育或思維,不識中華文化之美及智慧,因而如失根蘭花,飄飄無所依,不知何為歸屬,因而容易被煽動、盲從而不自知。

  我們常說西風東漸,人心不古,許多人盲目崇洋,缺乏民族自信心,部分源於沒有思考思辨的訓練及正向積極的心態,而缺乏好好面對自己所處環境及自己的責任義務。

  這使我想到自己長期研究的細胞體系,細胞透過整合內外信息而調控基因表達與蛋白質的結構功能等機制來調整其行為,以適應環境,人體的60兆個細胞必須不斷協調合作,共同提高生命個體及族群的生存競爭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